琴趣书屋绽放我们的喜悦

联系我们
地  址:琴趣书屋
电  话:QQ2327266922
邮  箱:2327266922@qq.com

东狮山下的武将文臣

发表时间:2025/07/12 07:46:43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1007  作者:唐颐  浏览次数: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东狮山雄踞于柘荣县城之东,是福建省离县城最近的省级风景区。最高峰海拔1479米,乃太姥山脉主峰,因形似双狮竞球得名。景区内群峰耸峙,岩石奇譎,柏涛起伏,草甸绵延,有“百丈灵岩”、“龙井飞瀑”、“仙泉喷雪”、“旗峰插汉”等自然景观200多处,仅寺观就达10多处。而建于唐朝清泰元年(934年)的普光寺,距今也有1000多年了。

巍巍东狮山,还养育了一对武将文臣:武将曰袁天禄,文臣曰游朴。

元至顺二年(1331年)袁天禄生于柘洋上里(今柘荣县城关)。小时从名士黄宽读书,年轻时就以身材魁梧、文武双全而知名,受福宁州尹之命训练“义兵”,并同兄弟在家乡组织“泰安社”武装,多次击败红巾军,因而一路升任。眼看元朝气数将尽,“良臣择主而事”,袁顺应历史潮流,为保境安民将福宁州归顺朱元璋,使闽东人民免遭战火洗劫。明朝赐其“开国功臣”。

柘荣城关名为双城镇。清澈的龙溪穿城而过,两岸杨柳依依,上城叫龙城,下城唤作柳城。双城均为袁天禄倡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袁天禄调社兵建造柘洋石头城堡,方圆3里,为闽东最早的石头城堡。建造时,因工程浩大劳民伤财而引起民怨。传说马仙在袁天禄最困难时,用佛尘施法,在东狮山上赶下一批按城墙尺寸锯好的石头,建好了城堡。如今,马仙取石料的地方,形成了东狮山“仙人锯板”的景观。高人的眼光非一般人所能及,它的历史穿透力在嘉靖年间得以展现和验证。倭寇屡次来攻,乡民抗倭,赖城堡固守,倭寇围攻不下,几次悻悻败退。几百年过去了,残断的城墙仍然那么刚健硬朗,如龙的脊梁盘桓在龙溪畔,而两株生长在城门口的百年老松树,犹如龙头的两只犄角,直指青天。上世纪90年代,县政府在城墙旁立起《城墙保护碑记》,以文物身份对其加以保护。

说起保境安民,袁天禄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归顺朱元璋一事。

元末是一个阶级和民族矛盾都比较激化的年代,有一首小令这样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元朝走向末路,闽东盗匪四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袁天禄22岁参与训练“义兵”守福宁州镜;23岁与大哥、五弟参加三哥组织的“泰安社”武装,“集乡人,练团勇,灭匪奸,保家乡”,逐渐成为闽东地区地方势力的主要领导者。他的成功也得到了元朝地方政府的嘉许,先后被元朝廷授以福宁州主簿、同知、州尹和福州路同知。

但元朝官职并不是袁天禄的行动动力,他的初衷全然是保护当地社会的平安,这正是袁天禄的可贵之处。史载,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3月,朱元璋挥师浙东诸郡,势如破竹,江山渐趋一统。袁天禄遂与兄弟商议归附一事。有人劝他独树一帜,割据一方。袁天禄说:“若如所言,毋乃诲我以不忠,而陷我以无君之罪乎?殊不知我之日夜营为,正欲保境以安民已也,深愧疏味,不足以余民之生,况可召衅,以速民之死乎?”袁天禄毅然作出选择:不继续战争,弃元而归顺朱元璋,派人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献图纳款。闽东这块土地从而免遭兵火涂炭,平安地度过了元末明初这一动荡时期。

还是眼光问题,而胸襟的大小决定眼光的长短。

在这个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节点上,袁天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所以他赢得了历史的正面评价。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问题,其行为决断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在今天依然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朱元璋召见袁天禄。袁于4月到达集庆,10月被授为江西行省参政,尚未赴任,于11月病逝于集庆,年仅37岁。其妻郑氏夫人扶榇归里安葬。

今天的柘荣人民和袁氏后人念念不忘袁天禄的历史功绩。袁天禄墓被整修一新,建起了颇有规模的“袁天禄陵园”和“东山袁公祠”、“袁天禄故居”,成为柘荣独特的文化景观。

无独有偶,东山袁公祠里有一联:“振海蛟龙一奋南闽沾雨泽,坐山虎豹四眈北路净风烟。”署“明进士刑部郎中大理左寺正游朴赠”。

文臣和武将,惺惺相惜,同在这座东狮山下。

这位迟于武将袁天禄出生195年的文臣游朴,显然把他的老乡当做心目中的英雄,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他自己的一生行为,和袁天禄一样,亦已成为柘荣人民心头的一座丰碑。他们身上所共有的爱国爱乡、忧国忧民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柘荣人民。

游朴,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洋柏峰(今黄柏乡上黄柏村),家境贫寒,但勤学不倦。隆庆元年(1567年)41岁时中举人,万历二年,48岁时才中进士,可谓大器晚成。考中进士之后,历官京内外,以成都府推官开始,历升刑部郎中,后至湖广布政使司参政,分守承天府。为官期间著德政,苏民困,获得朝野共誉,成为一代名臣。纵观游朴一生为官德政,有几个特点尤其显著:一是三主法曹无冤狱,二是力除政弊关心民瘼,三是厘奸剔蠹不遗余力。

值得一提的是,也许由于自己的家乡东南沿海一带屡遭倭寇的侵扰荼毒,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剿平,倭寇又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及其后5年期间入侵高丽(朝鲜)。游朴在湖广布政使司参政任上,深恶痛绝倭寇行径,见倭又侵略邻邦,写下《寄田博真》一文,高度赞扬戚继光抗倭战绩,肯定御倭援朝的正确主张,以壮国人防卫胆志。

由此可见,文臣与武将心灵是相通的——只要他们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

也就是在湖广布政使司参政任上,有荆门州豪绅李天荣鱼肉百姓,游朴派州郡司马潘一复查办,严惩了李天荣,由此遭到其党羽的馋毁,被迫上呈弹劾自己,愤然解绶归里。

游朴辞官归隐柘荣后,受聘为《福宁州志》总裁,课督子孙读书。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5月的一天,一代贤哲、循吏游朴溘然与世长辞,享年74岁,葬于柘洋城西大坪。此处正是现今柘荣一中所在地。游朴墓前高高的神道碑傲然矗立在柘荣一中的大门口,注视和抚慰着进进出出的莘莘学子们。这是历史的暗示,还是现实的巧合,已不必探究。而今柘荣一中的教育质量之高闻名于闽东,似乎让我们领略到其中的深长意味。

上黄柏村为游朴的出生地。全村被掩映在浓郁的森林之中,有千年红豆杉各一雄一雌在村中和村口遥相厮守。雄树峥嵘,雌树秀媚并结满了红豆。村人任红豆自生自灭,掉入地上辗转成泥,滋养土地,滋养一口甘洌的泉水。古井名曰“寒泉洌井”。上黄柏村背靠着一座海拔1100多米的山峰,名曰蝴蝶山。山上长满了一种根茎十分发达、树根会在地表上蔓延形成千姿百态的疙瘩、对保护水土流失起着很好作用的落叶灌木,当地人称之为“游朴柴”或“黑楮”。传说是游朴在外地当官时引种家乡的。此树春来绿如蓝,秋至红满天,将山野装点得色彩斑斓。使人称奇的是,柘荣境内只有蝴蝶山,也就是游氏祖山上长有此树,其它山上却难得一见。据游氏后裔调查,柘荣境内大凡游氏聚居村落,必有大片生态风水林。据说,这是上黄柏游氏开基祖理念一脉相传的。看来前些年柘荣县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因此地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下黄柏村中心,竖立着游朴德征牌坊。石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门面东、面西分别横额阴刻楷书“世受天恩”、“开先甲第”。几百年来,德政之光沐浴着多少进京赴考的寒窗之士,在此驻足仰望。在对南阳游朴读书处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随便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上都有游朴留下的摩崖石刻,其上刻着“梅船”、“木石居”、“水帘洞”、“天开图画”、“白云深处”……随着摩崖石刻群的逐步被发现,一个耕读南阳怡情山水但志存高远的读书人形象更逐渐丰满起来……

这些年,柘荣县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在不断地开发和建设东狮山。巍巍东狮山,祥瑞威武也,巍巍东狮山,孕育忠臣良将也。

上一篇:天要下雨
下一篇:肋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联系电话:QQ2327266922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琴趣乐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