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我的桃花源”
8月8号清晨听到舟曲特大泥石流报道时,突然想到了一篇作文。那是妻子大学语文课当中的一次作文课,收了200多份作业。我帮着整理作业,看到了一篇作文,文章的题目让我心动了一下:《我的桃花源》。
学生是这样描绘自己的家乡舟曲的:县城委身于山谷之间,从山峰俯瞰县城,有3000多米落差,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白龙江缓缓流过。学生的文章里说,舟曲的名字藏语意思就是“白龙江”,又叫“泉城”。学生把家乡称作“我的桃花源”,他甚至在作文中邀请批改作业的妻子,希望她有时间去看看美丽的舟曲城。
如今,这座美丽的小城市,正从泥土中一点点被展开着。
这个展开的动作,赋予了舟曲小城坚强的性格。
妻子发短信询问学生和家人的安危。我坐在一边看媒体上的各种报道:半个县城被淹了,临街的房屋基本上淹毁,“桃花源”泡在水中,埋在泥里。时空错位,我突然感觉是一股浑浊凶恶的水冲进了陶渊明宁谧的桃花源,突兀而无情。短信去了5个多小时才有回音,人都在。但回来的短信让人心里撕扯着不安又些微的安慰:“老师,到处是泥和水,我才找到我爸妈!”我在想象他的苍白的惶恐和无力的欣喜,又忍不住想到那些找不到家人也找不到家的痛。这个时候,我甚至开始怀疑所谓的上苍是不是真的公正而无情。他应该是有些偏执而且充满嫉妒,既毁灭了罪恶的索多玛城,也吞没了温润的舟曲。上天习惯了当着我们的面揉碎一些美好的东西,以此来提醒他们的珍贵。
泥石流发生的那天傍晚,他跑去网吧玩,看着雨越下越大,想到回家。才出了网吧,就看着半个山裹挟着深夜冲到街上,他家所在的街道从眼前消失了。四周都是水和污泥,半大小子,给吓得没了魂魄。
泥石流也冲进了他的思维,一片泥泞,他愣在原地想。突然感觉他的世界里缺了什么,才在大雨中想到父母亲可能还在泥土下面便大叫着冲上去。和赶来的救援武警一起在泥土和石块中一寸寸摸索着寻找着家人。
救援的最初阶段,他们都是用手在刨挖。泥石流掩埋了街市。站在泥水地里,他不愿意用手边的铁锹向下挖掘,唯恐伤着可能在泥土下的父母。他刨累了,就坐在一边哭,放开嗓门喊。这条街上,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两个幸存而哭号的人。如果哭声能透过泥石,家人是不是能够听着这些哭声而获得一点力量呢。
这些时候,参与救援的武警异常安静,他们一面沉默地用手清理碎石、泥块和残破房屋的砖瓦,一面焦急地判断脚下会不会有生命。他们小心翼翼,像是在轻柔地拂去一块玉石表面上的尘土。两个武警为搬开一块石板,用钳子剪断一根揽在上面的钢筋,手湿滑,钳子一歪就夹住了握着钢筋的那只手,线手套马上破了,手伤了。但战士甩一甩手,喊一声又继续用力。
找到父母的时候,他已断断续续在泥石堆里找了六七个小时了。他人整个松弛下来,才感觉到了手疼。他们被送往安置点的时候,那些双手泥污的武警们还在沉默地搬开着另一些石板。学生最近一次发来的短信是:“老师,我的桃花源要没了,我现在在救援现场帮忙了。我要搬走那些土石块,我还是想请你来看我的桃花源。”我把这条短信转存在了自己的手机里。
每次向灾难我们都展示着不同的力量,它可以是泡在污水中的沉默,也可以是痛彻身心的坚定。
我记着这处陇上的“桃花源”,那个学生心中安静的“桃花源”也会呈现了。他亲手从泥石中挖出的“桃花源”,我们都可以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