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书屋绽放我们的喜悦

联系我们
地  址:琴趣书屋
电  话:QQ2327266922
邮  箱:2327266922@qq.com

清明寻根去

发表时间:2025/06/29 10:17:18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1211  作者:易明  浏览次数: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有这样一个优美的传说:洞庭湖及九澧一带,只有姓易的人,才能养活鸬鹚,只有姓易人的鸬鹚才能捕得到鱼,不用问,那些江湖之上赶鸬鹚的渔人一定姓易!

我姓易,生长在澧水北河畔、西洞庭湖州。查阅澧县水系图,果不其然,爷爷的老家就在九澧之一的涔水的源头——盐井滩。在我小的时候,爷爷曾对我讲过,他的老家在盐井滩的易家桥(现为澧县盐井镇和平村)。但这个地方,也不是易家人世代居住的地方。爷爷的爷爷是江西迁徙过来的,凡从江西过来的人,都有这样一个特征:脚的小趾甲边上还有一小瓣趾甲,像一个破的趾甲。

爷爷是躲“抓壮丁”逃下来的,从澧县最北端的盐井滩易家桥,南下到澧水之阳,东过涔河小渡口以东20里,直到白溪滩的朱家垸(旧地名)。当时,爷爷和奶奶抄小路,昼伏夜出,走了两天两夜。我爷爷挑着一担箩筐,箩筐的一头还装着只有3岁大的大姑妈。大姑妈和奶奶都剃了光头,脸上抹了锅底灰,打扮得极丑、极男性化且带传染病态,一路上,他们既要躲开国民党匪兵,又要躲开牲口一样的日本鬼子兵。国民党匪军,但凡看见有青壮年,不问青红皂白,都要强行抓去当兵。日本鬼子开进澧县之后,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他们不仅到处烧杀掳抢,还不分老幼地奸淫中国妇女,日本鬼子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爷爷、奶奶在躲逃过程中,在津市羊湖口附近,与一队日本鬼子遭遇,躲在深草丛中不敢出声,那一次,大姑妈差一点就被捂死在爷爷的手上。爷爷、奶奶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最终落户于白溪滩的朱家垸堤上,在这里生下了二姑妈、三姑妈、我爸、我叔、我小姑,听老一辈人说,以后生下的无法再养活,被爷爷亲手溺死。

爷爷逃下来之后,大约只为父母奔丧才回去过一次,仅只一次。回来的时候,又带回一个在老家无依无靠的双目失明的亲侄子(即我叔爷爷的儿子,叔奶奶早死于产后风,叔爷爷被当“壮丁”抓走,音讯杳无)。说来令人心寒,23天之内,爷爷的爷爷死,爷爷的父母死,他们都是因粮食被日寇抢走,吃一种什么土被活活撑死的,留下了孤苦无依的我的瞎堂伯。而且,他们死后还不能归祖(埋在祖坟一起),说是犯什么三神煞(音),须浅葬(也许意为遣葬)别处,过后再让我爷爷回去为他们归祖。可能是爷爷因人口众多、生活艰难,就再也没回去过。爷爷晚年曾在儿孙面前念叨过:“该回去找一找祖坟了。”可是,这一愿望竟成了他老人家最后的遗愿。

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今年清明节期间,我踏上了寻根问祖之旅,经我多方寻访,终于找到当年先人浅葬(或遣葬)的地方。这个地方已经看不到半点当年易家大屋场的迹象,它实实在在就是一个长满荒草的荒丘。靠南面的那眼堰塘,几乎被填平,不是向导指给我看,我根本就无法辨认,那曾是当年代表易家人脉的堰塘。靠北面的丘坡,就是先人浅葬(或遣葬)的大概地方,因年年无人祭扫,早已没了一点坟包的痕迹。先人的眠地,而今成了村支书老夏待开发的林地。在我诚心诚意的恳求下,夏书记答应卖给我一小块地。我在那一小块地上,围了一个空冢,竖了一面纪念碑,刻上那些苦难的先人的名字,落款为:澧水流域易氏玉芝堂寻根纪念。

站在寻根纪念碑前,我感慨万千。我循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去寻根问祖,无意之中,却揭开了中华民族那些尘封了的记忆……

上一篇:我爱我家
下一篇:念不出的清明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联系电话:QQ2327266922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琴趣乐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