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抽烟
“烟”者,香烟之谓也,也叫纸烟,从前叫洋烟,与洋火(火柴)、洋油(煤油)同为日用品。那时带“洋”字的还有:洋布、洋皂、洋瓷盆……多是从国外进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为显示爱国,将“洋”字统统改掉。“洋烟”改为香烟,为简洁起见,“香”字也不要——“买一包烟”。
香烟这玩意儿,确是“舶来品”。据说,最早发现烟草的是印第安人。他们在森林中做饭,发现一种“草”,味道很香,于是把它风干,带到船上,首先在海员、水手、码头工人等做苦力的下层中流传,其后被带往各地。人们工间休息,烧上一支,吸着烟味,刺激乏体,所以,现在,仍有人把抽烟称为“烧”一支。
烟草进入中国应在清朝中叶以后,之前没有。如果有,历史上不会没有记载。试想,假使孔子那时会抽烟,《论语》上会没有记载?——与弟子在院中谈心,或被追赶得极度无聊时,想到的是:“乘桴浮于海”,到海上去搞宣传,也没有说:“子由,拿包烟来抽抽”,解解闷,“优哉游哉”,于是乎“仙乎仙乎”的叹息。
就是到了唐宋时期也没有。李白愁懑孤独时,也就是喝喝酒,做做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叹,没有“月下抽支烟,赛过小神仙”的诗句。东坡先生也是这样,在人间难觅知己时,“我欲乘风归去”,想到的是回月亮上去,可又怕天上太清冷。临别时也就祝愿“大家都长寿,各地共月亮”,并没有提到“带上一包烟,休闲一整天”的话语。
到了近代史前期也没有。明清小说中,关羽受困许昌时很无聊,刮骨疗毒时很闲逸,走麦城时很烦恼。如果有香烟,为什么罗贯中、施耐庵不让关羽掏一包烟出来解解闷呢?就是武松李逵这样的武夫,在闲聊时也就是“喝酒、吃肉、发疯、骂天”而已,没有“抽烟”的记录。
“烟草”打入中国内地,当在“康乾”后期,一路从水上,由广东、福建,后来的宁波、上海抵达北京;一路从陆上,由东北入关直抵北京,以及从西亚沿丝绸古道带进内地。“满清”入主中原,推进了烟草的流行。至今还留有“东北三大怪,大姑娘叼烟袋”的俗习。
“吸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康乾期间的大学士纪晓岚。而今天,烟民的成分有了很大的变化。已从过去的上层、文人为主,下移到以老人、村民、商贩、无业青年及风头女子为主。
吸烟有危害,各国公认,因此,全世界有“无烟日”宣传,动员大家共同禁烟。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容易引发肺、胃、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抽烟者咳嗽气喘,面色蜡黄,未老先衰;有的烟民到处吸烟,随地吐痰,烟气呛人,影响他人;有的烟民乱扔烟头,污染环境,易引火灾,有些事故就是吸烟引起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吸烟呢?他们误认为,抽烟可以提精神,帮助思考,其实是一时刺激而已,现在科学已经证明,它与思维无关。现在,文化人、科学家等已不再吸烟。有的人认为吸烟可以解闷,那只是一时的无聊消遣;有人说,抽烟可以帮助交际,那是人们对吸烟危害认识不足……诸如此类皆是由于这些模糊认识在作怪。
其实许多烟民存在:“从众心理”,特别是青少年,新鲜好奇,盲目效仿;“自卑心理”,底气不足,精神空虚,心情郁闷,抽烟自慰;“虚荣心理”,妄自尊大,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吸烟自诩;“孤独心理”,怕孤单,拉关系,递支烟,套近乎等等。这些心理,也是造成吸烟暂时还少不了,戒不了,控制不了的原因。
吸烟是慢性中毒,危害健康,吞噬生命。戒烟,时不我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