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书屋绽放我们的喜悦

联系我们
地  址:琴趣书屋
电  话:QQ2327266922
邮  箱:2327266922@qq.com

我们一定要“文化翻身”

发表时间:2025/06/28 09:09:30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1210  作者:舒晋瑜  浏览次数:1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这个小镇,就是河南省淮阳县的新站镇,而使小镇声名远扬的,却是一对姓孙的中国作家兄弟。

“文革”前,因为父亲在运动中遭受不白之冤,孙方友和几个弟弟便成了可教子女,所有可以走出黄土地的出路都被堵死了,当兵当不成,推荐上大学没份儿,当工人也轮不到他们。孙方友性格比较乐观,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经常告诉弟弟们:“我们一定要文化翻身!”其实那时候说这话时,他心里非常茫然,不知道怎么个“文化翻身”法?

孙方友在小镇里住了近半个世纪,干过的行当也多,种庄稼是个好把式,摇搂撒种都会,在县公路段当过养路工,熬柏油锛坑槽,在生产队耕过地施过肥、挖过河、喂过牲口,也卖过豆腐,也搞人力运输,一个人居然能拉2000多斤。1972年,孙方友去新疆当过盲流,上深山伐木,去窑厂打土块……在那段拼命干苦力的岁月里,孙方友并没有被困境压垮,心里总有一个模糊的目标,督促着他不停地去学习,甚至产生过想当演员的梦想,但现实再次无情地打败了他,虽然他努力再三,但“演员梦”还是破灭了!

怎么办?孙方友不想等死继续寻找走出小镇的各种出路。终于,他盼来了自己的文学“女神”。他说:“有一天县刊《革命文艺》刊发了我三弟女友(墨白的妻子)的作文,那时候,她还在上初中。那豆腐块大的铅印小文,让我羡慕不已,再一次触动了内心深处的创作欲火,我想我也能写,于是又拾起了曲艺创作。”

就这样,直到20多岁的时候,孙方友才第一次看到《人民文学》杂志,这在当时文化极为匮乏的乡下毫不奇怪,是戏曲、神话、民间传说、掌故和曲艺这些传承千年的艺术精华补充了他的文学知识,使他自学成才。孙方友说:“我到公社的宣传队演戏,再后来又说相声和山东快书,自己写剧本,自编自演,一直汇演到省里,成了我们那一带小有名气的‘角儿’。如果我后来不从事小说创作,那段舞台生涯可能就是我人生最辉煌的顶点了。可惜我的普通话一直不过关,让我不得不惋惜地结束演员梦想,重新开始选择道路。”后来,无意之中地闯入文坛,令孙方友收获了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天大的惊喜:从1997年至今,孙方友发表了“陈州笔记”、“小镇人物”等系列小小说作品,在全国小小说界刮起“孙氏笔记体”之旋风,成为当今的中国小小说的“大哥大”。

在孙方友“文化翻身”的号召下,二弟痴迷上文学,后来却走了仕途;而学习绘画的三弟,反倒在文学道路上与大哥孙方友一直相依相伴。

1980年,他的三弟孙郁在淮阳师范毕业后,回到故乡的小学里任教。寂寞的日子里,孙郁开始跟着大哥学习写小说,最初的习作都记在日记本上,小说处女作《画像》的草稿,就记在一本名叫《偷天集》的本子里,笔名叫“墨白”。

提起那段往事,如今已经是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的墨白说:“那个时候我真的是很孤独,好在还有我大哥。几乎每天我都会到大哥家去,并进行一些交谈。和大哥交谈,会给我增加一些写作的勇气,我把那些勇气化成小说寄出去。我在写作的同时,也在一直投稿,不停地投稿,我把我投出去的稿子都记在一个本子上。”

1984年元月下旬的某日,孙方友来到了三弟墨白的住所,带来了从广州寄来的两张《南风》文学报。那一期的《南风》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画像》的小说,作者署名“墨白”,出版日期是1984年元月15日。墨白数了数投稿记录,这篇处女作,是他投稿生涯中的第296封。

2012年3月,墨白的长篇小说新作《手的十种语言》甫一出版,便好评如潮,这更加坚定了他在“先锋小说”领域越走越远的决心。

我想,没有文化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啊!

上一篇:父亲
下一篇:故乡的土地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联系电话:QQ2327266922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琴趣乐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