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林徽因,说爱
回家的时候,天已黑了,一个人在石化大道上开着车。橘黄的路灯呈大大的S形,向远处不断延伸,一个灵秀、大方的女子从头脑中轻轻地走出来——林徽因。
世人知道林徽因,很大程度上和她的美貌,与徐志摩、梁思成及金岳霖的情感纠葛联系在一起,再有就是几首轻灵的新月派的小诗。其实,林徽因的第一身份应当是建筑师,在她51年的生涯中,大半都纠结在建筑上:与丈夫梁思成跋山涉水,在穷乡僻地考察、研究古代建筑,足迹遍及山东、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一般的女子哪愿意吃这样的苦、耐得住这般的寂寞?在她贫病交加时,拒绝到美国讲学的邀请,甘心留在祖国。新中国成立后,她与梁思成一起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的设计,为挽救北京老工艺从事景泰蓝的工艺设计,1953年,当拆除古建筑之风蔓延北京,梁思成被气得痛哭时,林徽因以病弱之躯,指着当时承担拆除解释工作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厉声斥责,这样真正知识分子的风骨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林徽因这样的女子,当属稀世之珍,不然梁启超也不会和好友林长民早早订下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事。梁启超和林长民同是开启中国现代思想之先的人物,当然不会做出逼婚的事情来。两位父亲早早筹谋,不仅在徽因14岁、梁思成17岁时就介绍了他们认识、交往,而且根据两人的特长和在建筑上的兴趣,安排他们赴美国留学。同在异域,想不日久生情都不太可能,于是梁林二人在学业结束后,到加拿大梁思成的大姐家结婚。这一年是1928年,梁思成27岁,林徽因24岁,距离他们相识已有十年。
这十年,他们两个身上都发生了许多经历和变故。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出行到欧洲。一年多的时间,不仅种下了建筑艺术的种子,还认识了徐志摩——一个也许称得上是她初恋的诗人,更准确地说是像风一样开启她最初情感心扉的人。
1923年,梁思成遇车祸,造成腿脚残疾,推迟了去美国学习的时间。
192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学。梁思成因受林徽因的影响对建筑发生兴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专业。而林徽因受性别限制,只能学习美术,但选修建筑,在建筑设计专业上别有灵性,1926年就被所在大学建筑系聘为非全日制的助教。一双璧人同在异国,共同的爱好加上朝夕相处,走在一起自然是顺理成章!
1925年,林长民被流弹击中遇难,林家失去家庭支柱和经济来源。这时候,梁启超发挥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协助操办林家的丧事,写信开导、力劝徽因不要回国影响学业。林徽因后来留学的资费据说也是梁启超所出。学业既成,两人结婚,婚后不久,按照梁启超的安排,一同游历欧洲,考察欧洲建筑古迹,搜集专业资料。
为了朋友,更为了自己中意的儿媳妇,梁启超付出的心血和代价着实不小。梁启超是大师级的人物,对待自己长儿媳的良苦用心,也是绝对的大师级别,无人能及。在这样的呵护与情形之下,纵使林徽因心中尚且对徐志摩有意,恐怕也无从改变自己的婚姻和命运了吧!更何况徽因是长女,家中没有经济来源而老人弱弟都需照顾。和一个从经济上、家世上都不弱,而且有共同语言、可靠的人结婚,算得是上上之选。
林徽因是随父游历欧洲时认识的徐志摩,回国后继续交往,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然而她到底是退缩了,很多人猜测、揣度,却没有最终的结果。林徽因肯定是永远不会说的。有人说,也许林是家中长女,而她和徐结合,在经济上必然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而林是家中的顶梁柱,不能不为家庭考虑。还有一种说法是,徽因的母亲是妾,并不招父亲宠爱,虽然林长民对她非常喜爱,但在那样的家庭宅院里长大,正妻与妾、生女儿的妾和多子的妾的地位和待遇不会一样。自小的失落感和西式教育,使她既对母亲的遭遇愤愤不平,又对妻妾的家庭极为反感。这样的家庭出身,会用理智去仔细权衡,不愿选择和已婚的徐志摩在一起(尽管徐志摩后来离婚),是完全可以想象的结果。
好像是1931年,有一天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同时爱上了他和金岳霖。梁思成考虑了一夜,自认比不上金岳霖,告诉徽因,如果选择金,祝他们幸福。而金岳霖说,梁思成是真正爱着徽因的,选择了退出。金岳霖从此终身未娶,住址始终在梁家左右,而且一直是梁家的座上客。为解他的寂寞,徽因曾送给金岳霖一只鸡,金爱鸡入狂,吃饭同桌,走路随行。
梁思成以退为进,留住了林徽因,是他的痴,也是他的坦荡。也正因为如此,金岳霖对他评价很高。梁思成对徐志摩也是如此。徐志摩为了听徽因演讲搭乘的飞机失事后,梁思成赶去处理丧事,并且捡来一块飞机上的残块交给徽因,任由她挂在卧室,直到逝世。
林徽因去世三年后,金岳霖有一天请朋友们到北京饭店吃饭。落座后,金岳霖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他自始至终,都是用理性来控制感情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爱的人而决不勉强自己。
就为这个,我总以为,金岳霖最爱徽因。这世界好人终有好报,金岳霖最长寿,八十多岁逝世,由梁林夫妇的两个孩子送终,他们称金岳霖一直叫做金爸。林离世三十年后,一个叫陈宇的人采访金岳霖,金岳霖说,有好多话要对徽因讲,但我只对她讲。他对林徽因的评价是:“极赞欲何辞!”
徐志摩是至情至性之人,激荡飞扬,率性而为,坚决反抗包办的婚姻,与林徽因恋爱,与张幼仪离婚,放弃学业,与陆小曼结合,全部都是逆势而为,所以未能有善终,37岁时,把一生诗句、满腔热血泼洒在蓝色天幕中。多年以后,徽因对着卧室中那块飞机残片,回想这样真挚的、不顾一切的情意,仍是会泪水涟涟吧?
不管是梁思成、金岳霖抑或徐志摩,都是纯粹、通达、襟怀磊落的男人。固然梁思成在建筑学,金岳霖在逻辑学,徐志摩于现代诗歌,都是一代巨擘,三个人都如此优秀俊朗,林徽因有所权衡和选择,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她和三个人中每一位的故事,都几近流传世间的神话,到今天,这样的胸襟、气度、学养加上真挚、纯粹的人到哪儿找得到呢?这样的故事已是绝响,凭空让人想象、让人生出感慨,在黄鹤楼下徘徊,在黄鹤楼上仰望。
林徽因从来就不是木头美人或者屋角方几上的花瓶,也不打算把自己框在传统的良家妇女的角色里,至于少年时耍些小花招、心眼儿,也没什么不可理解——惟其如此,她的形象才更真实可爱。林徽因既受中国传统熏陶,保持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气节,所以不慕优裕的生活,耐得住清贫;又受过多年西方式教育,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低调中庸完全不同,她不掩锋芒,张扬个性,喜欢做人群的中心、沙龙的女主人。这样的行事风格,自然得别人听从她的多,而她听从别人的少。可能多少因为这种好强和爱出风头,与梁思成不够完美,几多年下来,他终于觉得累了吧?她离世后,梁思成很快续娶当初来投靠徽因的同乡林洙。
林徽因至今逝世多年,但依然名气出众、光彩照人,固然由于她和诸般名人复杂的感情关系,但更重要的,要不是她的美、她本身具有的“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趣”(费正清回忆录),怎么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呢?她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为人所称赞。可她的美不仅来源于外表,还来源于丰富的、高超的审美能力。不说她艺术上的成就,仅她的穿戴就可见一斑。她在加拿大结婚时,穿的中西合璧样式礼服是自己设计的;林洙初见林徽因时,她白衬衣的领子随意扣在穿着浅黄色的羊绒衫内,回头看看今天商场里挂着的短袖长袖,有多少类似的样式?她1935年一张照片身穿马裤长靴,既英气又妩媚的样子,再看看今天满大街女人的穿着,就知道现在的流行差了林徽因多少年。倘若她活在当代,仅就穿衣之道,就不知有多少粉丝追随,许多大明星恐怕都要失色呢。
林徽因的感情,似乎复杂了点儿,其实,人的感情多变,为在不同方面出色的男子所吸引、动心,并没什么值得非议——天长地久,到底是理想中的虚话。何况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都是那般俊秀。她曾在给胡适的信中说:“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不过,她对凌叔华手中徐志摩的日记如此耿耿于怀,到底是更愿珍藏心底的秘密,而不愿为世人所知吧。如此,她的一段感情世界成了谜,让无数人猜测、遐想。
林徽因是天纵骄女,轻灵多才,她的诗明显受了徐志摩的影响,但因为还有着元曲般俚俗词语中的生动与流转,别是一种轻快的玲珑。我们看: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只有她才能将这样的绵绵密密写得如此口齿琳琅。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只有她才能将样普通的文字绣得如此生动轻灵。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所有人的赞赏都比不过徐志摩的,期冀的梦想却只待追忆,可是,多少年后的记忆里,难道仍是期待?
斯人已去,所有的歌都成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