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兹卡的情歌
毕兹卡,听起来古怪得像老外的语言。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是在武昌洪山礼堂观看大型歌舞《神话恩施——毕兹卡》,得知那是一个民族的称谓,这个民族叫土家族。
第一次听土家民歌是在当阳的清江,乘着游艇。给我们做导游的姑娘姓覃,她身着镶着金色裙边的“节节高”民族服装,手上拿的是蓝布帕子,典型的土家幺妹的打扮。从她嘴里我知道了土家族有五大姓:陈、覃、向、田、巴。覃姑娘是个善导的角色,她不仅精通当地的人文历史,而且肚里装着许多土家民歌,“开口一唱歌成河”。她先给我们唱了一首大家熟悉的《龙船调》,“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我来推你啊!”一人唱,众人和,引来了游客们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她接着唱《六口茶》,与她配合的,是开船的伙计。
“喝你一口茶唻,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开船的小哥哥开了头。“喝茶就喝茶唻,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姑娘亮开金嗓子对应。
“喝你一口茶唻,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喝茶就喝茶唻,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早已分了家。”接着,小哥哥又问姐姐在家不在家?“我的姐姐早已出了嫁。”再问妹妹在家不在家?姑娘回答“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又问弟弟在家不在家?“我的那个弟弟噻还是个奶娃娃。”最后小哥哥又问“眼前的幺妹今年有多大”?姑娘又嗔道:“喝茶就喝茶唻,哪来这多话,眼前的幺妹呀今年已十八。”
一曲唱完,在我的眼前恍惚出现了土家吊脚楼——土家小伙背着背篓,里边装着山里产的板栗、核桃、党参、烟叶、腊肉之类的物品去赶集,正口渴呢,转过一道山弯,看到吊脚楼上的长得亮亮的幺妹朝他张望,便歇脚跟幺妹讨茶喝。小伙见幺妹长得好,心生爱意,用民歌来撩幺妹的心儿。可小伙又怕幺妹家里有人在,便试探着问她话儿。先问问她爹妈在家不在家,又问哥嫂和其他人。幺妹假装嗔怪,叫小伙不要多嘴,但还是一一巧妙地回答。说她的爹妈已经八十八。这就向小伙暗示,八十八的爹妈已经老眼昏花,哥嫂分了家,妹妹上学哒,弟弟还是奶娃娃。等于把家里的情况和盘托出,让小伙不要怕这怕那,尽管可以表达爱意。
唱完了《六口茶》,又来《伙计歌》。“谁知道伙计是啥意思?”覃姑娘问游客。游客们嘻嘻哈哈,没有一个正经回答。“我来告诉你们,土家说的伙计不是扛长工的伙计,而是说那口子,或者情哥哥的意思。”“哦,原来如此!”《伙计歌》是骂情郎的,土家妹子日夜想那心中的情人,迟迟不来,心生怨恨。覃姑娘唱一句就要游客和一句“伙计”。“该死的无情郎啊——伙计(众人和)!我睡也睡不着呀——伙计!睁眼熬到个大天亮——伙计!翻身翻得床架子歪呀——伙计!赔我的瞌睡赔的床啊——(伙计)……”导游与游客一唱一和,把个清江河闹得翻江倒海般喧嚷。
“你们哪个晓得土家人为何喜欢唱情歌呀?”善于和游客互动的小覃发问,大家开始安静下来。“我们大山里人少,有句老话叫望得到屋,走得哭哩。而歌是桥啊,好比架在大山之间,一眨眼就能传递那种情感不是?”覃姑娘讲得对啊,在封闭的大山里,唯有情歌能扣人心弦。
在水莲洞,我们领略了另外一对男女青年的对唱。女的是导游小黄,男的是撑篙划桨的船工,先是一首《小妹妹来看我》,还有一首是《就不嫁给你》,也十分搞笑。不知不觉,船已掉头靠岸了。大伙嚷嚷着要幺妹再来一首。幺妹说,我唱一首《送情郎》,各位哥哥长年在外,不要忘了家里的妹妹,更不要做那负心的郎。大家众口一词,要得!“送你送到豇豆林,对着哥哥诉衷情。要学豇豆双双结,莫学茄子单个个;要学海椒红到老,莫学花椒黑良心……”
出得洞口,只见山下流水淙淙,山上翠竹青青。我还沉浸在幺妹的情歌之中。感觉中,那些灵山秀水和大山里的人与那率真有节的竹子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