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之歌
一
我的名字叫海贝。
我们的壳真是太漂亮了,美不胜收啊。在浩瀚的海洋中旗鱼般地疾驶如箭,我们像装上五彩翅膀的鸟在穿越,风大浪急算什么,冲向海岸——那是由我们同族的身体堆聚而成的堤岸,再强大的天敌也奈何不了我们。海潮的助推力极强,无论我们想冲多远都可以实现,可海潮又和我们开起玩笑,一次又一次把我们抛回海中,我们再冲、再冲,一次次地同命运抗争,我们不喜欢这样了无声息地湮灭,一定要冲到海岸,就是粉身碎骨也要以新的生命形态展现辉煌。屡败屡战,终于在海岸站稳脚跟。
我们在岸边等啊等,一下子就等了一万年。
二
一段绵延数十公里的海滩,积聚着万年的贝壳,一个年轻人弯腰拾起一枚,看了又看。他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些昔日的海中小精灵——贝壳,变成精美绝伦的瓷品的话……
说起来让人有点心痛。差不多每位国人都知道,中国陶瓷享誉世界,欧洲研制陶瓷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到宋代我们中国陶瓷已进入全盛时代。欧洲宫廷对中国瓷器狂热崇拜,成套的中国茶具、餐具、酒具和陈设艺术瓷,成为欧洲富庶家庭的必备物品,无不以珍藏中国瓷器为荣。但是,现代中国的陶瓷业,已经被甩在世界领先国家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之后。
从“贝”到“瓷”的过程,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可是,这群年轻人,在当年大禹引洪水入海之处,开始了赋予贝壳——这些昔日海中小精灵以全新生命的创造之举:海贝们你挤我、我挤你拥进窑中,在千钧重压下碾为齑粉,在数千度炽热的烈火中燃烧。火、神圣的火在熊熊燃烧,小精灵们的自然生命消失了!整整五载,他们硬是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棱式窑、可以批量生产的隧道窑,从贝壳原料转换成一件件流光溢彩的杯、壶、碟、碗,以至后来的海瓷艺术瓷,经过了80道工序。
终于有一天,它们出神入化地蜕变了,新生了!
三
去春,在山东的滨州,我第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海瓷产品。
眼前这些款式色彩各异的瓷品,它们的白度、亮度、透光度是普通瓷不能相比的。它们洁白如玉、纯净无瑕、壁薄而韧性好,透出一种普通瓷所没有的莹润光彩和剔透神韵。技术人员说,这跟海洋贝壳含有大量珍珠成分有关。映入眼帘的这些供民航、高档酒店专用和远销海外的餐具、酒具、咖啡具,一件件经国画大师传神妙笔绘就。瓷与画互耀生辉,神韵充盈的海瓷梅瓶、天球瓶、海螺瓶、玉立瓶、鱼瓶、笔筒、月光盘……它们是多么有生命感,无论姿态还是表现力,是这般高雅的美轮美奂,是这般宁静的伟大,看着看着我似乎看见它们活了,它们披着一道道彩虹,飞向悉尼杰克逊港两岸、柏林夏洛滕堡宫、汉城明洞、基辅辅克列夏季克大街的大雅之堂,被迎进千万个家庭。就在去年它们中的四姐妹,名字叫《春韵》、《六骏图》、《醉咏红梅》、《骏马》,还作为国礼飞向大洋彼岸的白宫。在我们眼前,还有一块块奖牌、一件件证书:1998年海洋贝瓷获国家发明专利、2001年获德国国际新发明新技术金奖……然而,这还重要吗?
海潮一股股涌过来,淹过我们的脚踝,又从沙滩上悄然散去,留下一条长长的堤线——无数大小不一的白色贝壳,一眼也望不到边。
面对大海,我想海贝们是那么渺小,短暂的存在本应该是一场虚无,然而,总有一些人却把这虚无变成了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