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山工”的断想
扫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保洁方式之一。人们习惯把马路扫地工称为“城市交通的美容师”;而“扫山工”,却是我们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职业。
在北京远郊延庆、怀柔、密云、房山一带山区铁路沿线,有着这样一群“扫山工”。他们每日白天顺着铁轨沿线十里八里徒步行走,攀登着两旁或高或矮陡峭险峻的崇山岩壁,上上下下查看风化松动的山石。发现隐患,他们夜里10点爬上山岩,依靠一根保险绳悬在凹凸交错的山崖半空,在车辆停驶空当的180分钟内,要完成封堵或清除危石的工作,及时消灭可能造成轨伤路毁,车险人亡的隐患。他们被称之为“扫山工”,多么豪迈的名字!山间铁路旅客的安全卫士!
他们的辛苦和危险自不必说,月黑风寒吊空山是每日功课;喝凉水嚼冷馍更是家常便饭。登山攀岩,对健身者是一种乐趣,对扫山工则是职业的危险。他们许多人默默无闻从年轻到中年围着山转,沿着路盘。他们这样说:“很少能有时间回自己家,大山就是我们的家。家属理解我们,习惯了。但对子女,我们不是好父亲;对爹妈,我们不是好儿子。保障了旅客平安,我们值了!但眼看着,我们这拨人都快退休了,却招不上年轻人接扫山工的班,着急啊!”
扫山工为什么招不到年轻人?理由很简单,工作艰苦又收入不高。不由得想起前晚电视报道的那群挤奶女工。一头牛一天挤三遍奶,每个女工每天要挤几十头牛的奶。那位被牛屁股碰了一下,乐呵呵推牛一把嗔怪道:“干吗撞我?淘气!”的女挤奶工,也不无忧虑地说:“这牛的奶一天不挤就不能要了。我们也快退休了,就是急的招不上人,现在的年轻女孩都不爱干这行,嫌又苦又累呗。”那年轻妈妈的婴儿要没奶喝,会怎么样呢?
我在想:毛主席当年可以把他的儿子毛岸英送上抗美援朝的战场,周总理坚持要他的侄女去牧区插队,而现在有几人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从普通劳动者做起呢?而年轻人中还有多少人,以自己白发苍苍曾是工人农民的父母引以为自豪?我还在想:为什么不能给那些最不可缺最难招收最不起眼的普通劳动者增加工资收入,提高他们社会地位,让他们劳有所值,让青年愿意加入呢?
可见,劳动力市场正确运用了价值规律,缺或可变为盈;而价值观的扭曲和规则设计的误导,则真正成为了价值取向谬误和社会结构空洞的症结。
我们都市人更应深入了解边远基层,那些给市民创造幸福平安,常年做出不为人知奉献的普通人,是他们让我们感知了差距,涌动起感恩,激发着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