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商城北路
我是2006年4月落脚于商城北路的,那时的商城北路,人气旺,各家生意火爆,想在小巷找间店面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在外学艺归来,在小巷转悠了几天,店面也没着落,万般无奈之下,与一户人家好话说尽,在其屋檐侧面摆摊经营。然后等待时机,看有谁转让。屋檐下,给人印象不卫生,对吃的东西(我经营烤鸭)现在人很讲究,路边摊,人人惧。妻每天则沿巷一户一户地观察,希望有新的发现。嘿!还真发现了一户可做店面的地方,只是空间极小,仅6平方米,是后院的阳台底,阳台底以外是个小厨房,小厨房前面有一道墙,这道墙外就是小巷,墙中间开有一道小门,妻是发现了“一扇小门”的商机。找户主商量租给我们,起初户主不同意,妻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户主才同意。我们把小木门改大,安装卷闸门,阳台底与厨房之间的空隙用玻璃盖着,有些玻璃已裂开,雨天肯定会有水滴下,我没钱装修,就在阳台底,玻璃下拉了一张大塑料皮,小店便开张。第一年,我收回了投资成本。第二年换了一个稍大的店,也做了一块店牌,客人老远就能看到“啤酒鸭”三个醒目大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生意好也有点烦,供货者速即涨价,同行嫉妒你,想方设法弄垮你,他们开始低价或者搞卖一送一,把顾客吸引到他那儿,这时,一定要沉住气,一如既往保质又保量,价格稳定。投机取巧,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做生意,终归要赚钱,再说,对手为了吸引顾客,大家一窝蜂压去,绝对保证不了质量,顾客品尝之后呼之上当,会冒出一句——便宜没好货。客人又回头光顾你店,亲切地喊你:老板,给我来一份。做生意,不要想暴利,那会断了客源。更不要偷工减料,逢年过节,不要乱抬价。
说起做生意,的确心烦、身累。做大生意的也好,小商贩也罢,都不容易。就说小菜贩,午夜一过,就要到蔬菜批发市场批菜,拉到菜摊,又要整理一番,在卖的过程中,跟顾客讨价还价,吵了,顾客将菜丢还你,你不敢对他怎么样,最多在心里嘀咕,哪敢大声回应,怕遭麻烦。做生意的人,不时会有窝囊的事儿落在头上,只有“忍”。有时我想:做生意的人,赚来的钱,其实是忍出来的。
我店对面,是两幢公安局家属楼,共有60户人家,有一个很受尊敬的80多岁的老太婆。她乐善好施,谁有难处,只要她知道了,都会慷慨解囊。她给她家乡的敬老院(铜钹山),每年春节前,都要送去肉、鱼、蛋……几千块钱哩!让那些孤独老人过个开心年,并且每人压岁钱一份(120元)。家属区里大部分人都忙于上班或做生意,交各种杂费(水费、电费之类),只要跟太婆招呼一声,太婆就跑这奔那,先替你垫付。然后一家家将发票送过去。小巷里卖菜的乡下农民,无不夸赞太婆是个活菩萨。她见上了年岁的卖菜老农站着难受,就把家里的凳子搬出,发给他们。知道谁未吃早饭,就送一份。雨天,谁忘带伞,太婆瞧着,准给一把。有时别人反问一句,老人家,不怕我不还,太婆说:小伞一把,忘了也没有关系。借出的伞,太婆说都一一还了。我在这里开店,受了不少太婆的好处,有时中午12点一过,太婆见我还在店里,就端一大碗饭过来,碗头上都是我爱吃的红烧肉、鱼、笋……还常提个两三瓶酒过来,老远就朝我笑呵呵说:你喜这口,给你过过瘾。2012年新春伊始,太婆被中共广丰县委、县政府、县妇联授予“好婆婆”称号。
我在商城北路几年,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发了财,家乡人更是羡慕得不得了,说我生意做得响当当,周边县市的人都知道广丰商城北路有个好吃的烤鸭店。但我自己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金钱,假如我不开烤鸭店,同样有谋生之道,而做生意,让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钞票,还有比“钱”更难得到的是底层百姓的心声。我虽不是微服私访的高官,但我喜涂鸦,百姓的心声,是我最好的写作素材。著名作家老舍,曾写了两句这样的话:少叫我参加会议与社会活动,允许我下乡数月。下乡,就是与底层的百姓接触。我开店,每天面对的是素质不一的顾客,有狡猾的,有想尽办法骗了烤鸭不给钱的,有装着可怜样的,说亲人住院钱未带足,回家又来不及,哀求急用先借交费,速即回家去取……我上了不少半生不熟的人的当。钱、物被骗,我从内心从没骂过他们。
我感激自己选择了生意之路。如果我不做生意,就不知道人心有这么复杂;如果我不做生意,就听不到、看不到那么多百姓的喜怒哀乐;如果我不做生意,就不知道赚钱怎么个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