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书屋绽放我们的喜悦

联系我们
地  址:琴趣书屋
电  话:QQ2327266922
邮  箱:2327266922@qq.com

年事儿

发表时间:2025/07/03 10:09:00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1202  作者:郭远辉  浏览次数: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数着日子,年前十天左右,母亲用米升到瓦缸里量出一二斗糯米,掺入三五升的吃米,在某个夜晚的晚饭后放入水中浸泡。米吸足了水,肚子圆鼓鼓的,饱汉子一样。

母亲一勺一勺把米舀入石磨,把米磨成米浆,转一圈石磨,流出来一点粘稠洁白的米浆,再转一圈,再流出来一点,慢慢地从磨盘流向另一个水桶。我们看到,一只水桶越来越空,一只水桶越来越满,一只水桶里坚硬的米粒从转动的石磨里经过,就变成了“稀里哗啦”的米浆。然后,母亲把一桶的米浆倒进一个大布袋子里,扎紧,再放在一个置于脚盆上的“井”字木架上。米浆里的水从布袋里渗了出来,像劳动的人滚出的汗一样,一滴一滴掉进脚盆里。再把石磨搬下来,压在米浆袋上,水被一点点的榨干,米浆成了一坨,像一块打夯的泥巴。

冬天的夜来得格外早,五六点钟光景,天就黑了下来。母亲把袋子里压干的米浆倒到大团箕上,用双手使劲搓揉,把板结的米浆重新揉软,揉得均匀细腻,手感嫩滑。母亲冻得红萝卜一样,不停地在米浆里翻转搅拌,硬了加点温水,软了加点米粉,把一团米浆调到软硬恰到好处,真正做米果就从这时开始了。

做米果时,左邻右舍往往早就作好了安排,今晚我家,明晚你家。吃过晚饭,邻居们手提火笼一个个早早地就来了。我们在团箕边围成一圈,团箕下放着一个大火塘,大人小孩齐动手,抓、捏、拍、揉……灯光下,一片繁忙,暖意四起。孩子们有熟手。也有刚学的,做得参差不齐。摆在笼屉里,大的大,小的小,圆的圆,扁的扁,歪头斜脑,怪模怪样,众人笑成一片。做满了一笼,便端到灶房去蒸。

冬夜的灶房,被熊熊燃起的火映红着脸膛,喝了米烧一样,大铁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蒸气四溢,挤满了整个灶房。人钻进去,雾蒙蒙的,脸上湿漉漉的,浑身被一股暖流包围。一笼米果下锅,过不了一刻钟就蒸熟了。米香从屉缝里钻了出来,在寒风里飘散,整个村庄仿佛都能闻到。那些闻到的人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谁家在做米果?”

第一笼米果往往是拿来给孩子们品尝的。八仙桌上预先放着一碗白糖,每人发一根竹筷,然后边做边等。第一笼出锅时,母亲端着它一路小跑,搁在桌上。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揭开屉盖儿,只见一颗颗李子大小的圆嘟嘟的米果热腾腾的,吃一口,软软的,嫩嫩的,韧韧的,醮些糖,咬下去,“沙沙”响,真好吃。

米果一直要做到晚上九、十点钟。孩子们开始还欢呼雀跃的,做着做着,就没耐心了,哈欠连天,纷纷回去睡觉了。只有我,几乎每年都要陪着大人一直做到最后,收拾停当了,再去睡。有时做着做着,屋外就下起了雪,做满了一屉米果,推门出去,一阵雪风迎面扑来,打个踉跄,哇,飘飘扬扬的雪把整个村子都盖住了,染白了。

第二天起来,从屉层上揭下来的米果,变冷变硬了,一大块一大块的,一个个互相紧挨着,粘在一起,手牵着牵手,不舍得放开。母亲把米果盛进青瓷碗里,一碗碗往邻居家里送。剩下的,便倒入水缸里用清水养着,想吃了,就从缸里捞出来,倒里甑子里或锅里热一热,便软了。这样一直可以吃过正月,吃到来年下田……

下一篇:一张锄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联系电话:QQ2327266922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琴趣乐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