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过的书为你所用
书籍不应是被束之高阁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正如纵横家鬼谷子用智慧启迪我们:“天下万物,为我所用。”我们在阅读时仍需践行,将读过的书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读过的书,为何不会用
很多人经常会问我:“读过的书,怎么感觉没有用?”而我通常都会询问对方:“那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有用’?”对方往往会一时语塞,陷入沉思。也是在这个时候,对方才开始思考:“于自己而言,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有用’?”
当大多数人都在为“读过的书,为何不会用”而感到焦虑,急于寻求破解这一局面的方法时,往往对“有用”都没有设定一个清晰、具体的评价依据。这就好比,我们向一位大厨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做的菜难吃,该怎么办?”显然,对方哪怕是一个再高明的厨师,也无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因为“难吃”是一个极其笼统的概念,所谓的“难吃”到底是基于什么做出的评价?是口味偏咸?口感差?还是针对哪道菜而言?
我们想阅读“有用”,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具体想要它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明确目的,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我个人的认知来看,阅读的“用处”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阅读之后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让自己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能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第三,能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表达力。在第一点中,提高认知水平无疑是阅读的终极目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则是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因为写作和表达是检验阅读是否有用的最直接的方法。
弄清衡量是否“有用”的标准后,再来思考无法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深层次原因,我认为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浅层阅读,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其二,纸上谈兵,没有联系实际生活。随着对根源的深度剖析,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也跃然眼前。
浅层阅读,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当意识到不会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为我所用时,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深度阅读。
前段时间,我们公司的员工在微信群里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摘抄。打开他们的文档后我发现,有一部分撰稿人的读书摘抄做得毫无章法,密密麻麻的文字映入眼帘,长达几十页的内容居然也没有建立目录和大纲,虽然仔细阅读还是能发现不少的金句,但因为内容庞杂不成体系且又极其碎片化,所以让人眼花缭乱。这令我十分困惑,他们的这份读书摘抄在其写作时真能派上用场吗?若是在写作时,想引用一些好的词句,需要把几十页内容重新浏览一遍,这无异于大海捞针。而反观另一部分撰稿人的摘抄,分类清晰、层级分明,让人一目了然,即使不是我的摘抄,但如果我在写作时要用到它,也能快速找到相应的内容。
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道理,不会做摘抄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只做到了浅层阅读,没有形成知识体系。他们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也没有将书中的主题进行提取分类,只是盲目地摘抄好的句子,并将其堆砌在一块儿。这就如同要建一座图书馆,但没有意识去搭建主体框架,更不用说,在内部做各类书籍摆放的区域划分。在这种状态下,最终的阅读效果也可想而知。
管理者的本性使然,让我不由得把读书积累做得截然不同的两类撰稿人拿来进行比较,结果不出所料。摘抄做得好的撰稿人比摘抄做得差的人,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出色,他们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平时的沟通过程中,通常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往往也会更加全面、深刻,即认知水平也会更高。
所以,同样是读书,不同的读法会产生不同的输出效果,如果你经常感到读过的书不会用,那是因为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浅层阅读,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浅层阅读,我们从书中获得的知识,都只是一些碎片的“点”。
列举一些概念,比如,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经济学中的二八定律以及统计学中的置信区间。现在这些概念都只是单个的、孤立的知识点,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很快理解其含义,但单拎出来,我们其实很难将其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种状态与我们在学校死记硬背一些公式是一样的,没有完全理解,没有触类旁通,不会举一反三,自然遇到相关的题目也不会利用公式解答,甚至这些知识点因为没有派上用场,会被我们的大脑很快遗忘。这也是我们阅读时经常面对的困境——读完书就忘。
而之所以无法将知识体系化,主要是因为:其一,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还比较少,难以构成体系;其二,我们缺乏思考,对书中所获取的知识并没有进行归纳和整理。这两大原因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共同影响。
知识本来就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我们从阅读中获取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倘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学知识,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将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串成线、体系化,那么“读完书不会用”便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阅读量化,从量变到质变
大多数人之所以认为阅读无用,是因为阅读量少,获取的知识过于碎片化,进而在输出时常常要“搜肠刮肚”。而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我们的知识储备会更加丰富,词汇量也会更大,在输出时就很容易做到信手拈来。
所以,阅读量化是解决“读过的书不会用”最基础的方法。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尤为深刻。
艳芸是公司刚入职的新员工,她之前在上海的一家图书馆从事图书选品工作,因为一直以来就酷爱阅读,再加之工作给她提供的便利条件,她的阅读量极为丰富。但从事撰稿人的工作还是第一次。
正是大量的阅读,为她奠定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在第一次审阅她的稿件时,我有点不敢相信这是新人第一次写出来的东西,因为无论是从言语字句、行文逻辑,还是可读性来说,都做得十分出色。这种人在撰稿行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撰稿人是一件极其重要,却又十分艰难的事。
艳芸的出色表现不仅令我感到惊喜,也得到了其他员工的称赞。通常一个毫无撰稿经验的新员工入职时,要想完成一个项目,至少需要长达几个月的打磨,每一章的内容都需要反复修改,直至达到标准为止。而艳芸则省略了很多修改的过程,写出来的稿件基本上都是一次到位,效率也很高,在审阅时也没有什么问题,上手很快。所以,一般其他新员工要几个月完成的事情,她在短短几周内就完成了。以致在每周五例行复盘时,一些老员工看到她撰写的内容后都会打趣地问道:“艳芸,你确定你之前完全没有从事过撰稿行业?”而艳芸这时也笑着答道:“真没有,但在写作这件事情上,阅读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很庆幸之前读过很多书。”
当阅读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除了知识的积累,我们的思维能力、谈吐等各方面也会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不过,这一切都基于我们阅读的书是有价值的好书,且阅读的过程离不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