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的橄榄绿
7月20日、28日两场大雨,使吉林境内的第二松花江水位全线飙升,致使多个支流急剧暴涨。
伊通河告急,饮马河告急,温德河告急。八一水库告急,星星哨水库告急,石头口门水库告急……
肆虐的洪水四处蔓延,漫过了公路,漫过了铁路,漫过了庄稼,漫过了河堤。滚滚的波涛冲击着大坝,冲击着房屋,冲击着田园,也冲击着人们的心。
我的家乡永吉县,是这次洪水泛滥的重灾区。全县平均降雨量达120.7毫米,市区朝阳站12小时降雨量达297毫米。昔日美丽的小城如今一片汪洋,当年那个漂亮的火车站已不见踪影。在洪水冲击下,县城防洪工程全部被毁,大量房屋夷为平地,一些树木连根拔起,汽车如落叶般翻滚,一列载煤的火车也被冲出了50多米远翻倒在地,有的地方则成了无法进入的“孤岛”。抗洪救灾期间,我曾两次来到永吉县城,那受灾的状况真是让人惨不忍睹。在灾情最为严重的口前镇、一拉溪镇,以及吉林市丰满区的旺起镇,中心地带积水达到了10米深,3万余名来不及转移的群众被洪水围困。他们有的坐在房顶上,有的坐在树杈上,有的坐在柴火垛上。
灾情就是命令!人民解放军驻吉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和武警官兵,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赶到了救灾现场。顿时,吉林境内大小水系的急流中、堤坝上和冲锋舟上,到处都是那耀眼的橄榄绿。
古今多战事,大爱在出征。
我亲眼目睹了饮马河小金屯堤段大堤抢险的那一幕。
那天晚上,饮马河大堤天色漆黑,雨还在下,水还在涨。大堤在滚滚洪流的冲击下,出现一处塌方,而且缺口在不断扩大。如果不及时加固,倘若冲垮了堤坝,大坝下面的两个村屯15000余人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危急时刻,解放军官兵来了,民兵预备役官兵来了,武警官兵来了,整个堤坝上流动着橄榄绿的色彩。
“誓与大堤共存亡!”一声声口号从那些官兵干裂的嘴里喊出。我知道,坝上的官兵们是刚刚从别的险段调来救援的,有个连队的官兵一天中只吃了一顿饭。听到那沙哑但高昂的口号声,我的心灵一阵震颤,一阵感动。那一刻,我想起了唐山大地震,海城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我想起了前年汶川废墟前那让天地动容的一样的呼喊:“让我再救一个!”
在大坝上抢险,可以说每迈一步都可能与死神相伴,因为说不上什么时候脚下的土堤就会塌下去。那天天黑之前,我亲眼看见装有6辆石子的汽车被推往塌方处的河里,本想让它们来挡一挡那肆虐的洪水,然而由于水流太大太急,有两辆车刚刚推下去,在水里只是打了个转转就漂走了。
“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再苦再累也要把缺口堵上。”这是官兵们从心底发出的誓言。
那天,虽然天上还下着水,虽然道路十分狭窄十分泥泞,虽然黑灯瞎火的行动不方便,但官兵们全然不顾。大家喊着号子,一路小跑,就像战场上冲锋一个样。有的战士脚崴了,爬起来一瘸一拐地继续背起沙袋;有的战士累晕了,喝几口水又拿起锹镐来装沙袋。从战士们疲惫不堪的身影里,从战士们不断滚落的汗水里,从战士们频频举动锹镐的手臂上,从战士们扛着沙袋奔跑着的身影中,我看到了那无声的壮举。而正是这无声的壮举,在旷世劫难中换来了生命的继续,托起了新的黎明。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7月27日晚那场大暴雨,把永吉县经济开发区两家化工厂存放的7000余个化工桶冲入温德河,进而流入了松花江,其中部分化工桶装有化工原料。这些化工桶像一道道竹排,成群结队地随着洪水顺江而下。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确保松花江水不受污染,吉林省委、省政府果断作出决策:集全省之力,沿途分兵把口,沿线全程打捞,决不让一个化工桶流出吉林境内。
在235公里的江段上,共布设了8道防线,而每道防线的主力军都是由解放军和民兵预备役部队来把守。那8道防线,像8道防护林带,像8座绿色长城,像8座铜墙铁壁。经过全体官兵日夜奋战,截止8月1日17时,打捞化工桶战斗圆满结束。据环保部门跟踪监测,至今为止,松花江水质未见异常,符合国家地表水标准。
当时,为了加快打捞化工桶的进程,确保化工桶不流出吉林境内,经沈阳军区批准,辽宁省军区某舟桥部队火速赴吉支援作战。接到命令后,他们紧急出动700余人,车辆近百台,顶风冒雨星夜开动800余公里,按规定时间提前赶到了乌金屯,随即展开了架设浮桥、阻截打捞化工桶的战斗。由于受连日降雨和上游大坝泻洪的影响,江水湍急,江面漂浮物也多,这给他们执行任务带来很大困难。官兵们临危不惧,克服重重困难,很快架设了200多米的浮桥,为打捞化工桶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线。
在四面八方紧急抢险救灾,在全力以赴打捞化工桶的关键时刻,受连日强降雨和泻洪的影响,7月31日,有12艘采金船被洪水冲到了松花湖入口处。据报告,这12艘船中,有9艘是连结在一起的,这给丰满水电大坝带来严重威胁,也无疑使整个救灾行动雪上加霜。
根据吉林省防汛指挥部的命令,驻吉林某预备役师迅速组织了一支清障应急分队,携带爆破器材和切割工具,分乘冲锋舟火速寻船作业。那一舟舟橄榄绿在水面上疾弛,像二站中越岛作战的精英,不多会儿便赶到了采金船现场。他们采用机械切割的方法,先后两次作业,很快将12艘采金船分解沉入湖底,消除了让人提心吊胆的重大隐患。
从7月下旬开始,饮马河、八一水库排险,旺起、一拉西营救,二道镇、乌金屯奔袭,口前镇、乌拉街转移……在长白山下、松花江畔每一个有灾情有险情的地方,就有橄榄绿的身影,就会集合着橄榄绿。据不完全统计,自7月中旬以来,大约有10万人次的人民解放军官兵武警官兵和预备役、民兵投入到了这场抗洪救灾当中。
“党指到哪里,哪里就是战场;哪里的人民群众有需要,哪里就是战场。”某工兵团参谋长关喜志,某装甲团战士李守信、刘磊,在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舍生忘死抢救受灾群众,保护战友生命,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那一身橄榄绿,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江河哭泣,风云裹泪。
英雄们的事迹感动了吉林人民。在为英雄送行的时候,数千名群众自发地站在道路两旁。他们眼含热泪,胸戴白花,来看烈士最后一眼,来为烈士祈祷祝愿。82岁的朝鲜族老大娘金玉顺坐着轮椅赶来了,她凝望着烈士的遗像,老泪纵横:“战士们为了救我们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说什么我也要送他们啊!”被官兵们解救的76岁老大爷刘杰动情地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洪水,也见到了这么英勇的战士。他们这么年轻为救我们就牺牲了,太可惜了!”一个在读女大学生手捧百合花,和父母早早就静候在送别的队伍中,眼睛都哭红了……
松花江不会忘记,长白山不会忘记,2700万吉林人民不会忘记,在这个含泪的夏天里,在这场特大洪水灾难中,关喜志、李守信、刘磊……那些跃动的橄榄绿,是最耀眼的色彩,是最鲜亮的身影,是镌刻在北疆上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