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对话·宽容
古往今来,桥的存在是不计其数的,但是,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很早就进入了我的脑海之中。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还在乡下读小学的时候,那时的语文课本之中曾提到了两座桥,一座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一座是南京的长江大桥。课文上有赵州桥的图片,在桥的左上方有一张椭圆形画面,上面是一位手握一柄锤头的工匠老人的半身像,下面是缓缓流淌的河水。我因为生长在山村,少不了与山村的小桥打交道,对工匠和石桥是熟悉的。现在追忆起来,当时的画面粗糙、模糊,想象不出赵州桥的壮美和风韵。“桥嘛,大概天下都差不多”,我如是想。但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有资格进入课本?在娃娃的记忆之中,对于山东穷乡僻壤中的一个小儿而言,赵州桥实在太遥远了,一是要上溯历史1000多年,一是齐鲁与河北赵县要连成线,这在小儿有限的想象力中是个梦,像天上的星,遥不可及。
今年初夏,我与助手应邀到石家庄朋友处做客,礼毕,主人建议我到赵州桥去走走,并请韩杰女士陪我们一同前往。
赵州桥啊,我就要走进你了。你是嫦娥,你是公主,你是一个美丽的梦。我要一瞻你的妩媚、神韵和风流。
从石家庄向东南驱车一个半小时,很快我们就走进了赵州桥。婉转悦耳的赵州桥小调弥漫了公园,人在音乐中徜徉。园中游人稀疏,没有导游,起初,我们还不知道哪里是走到桥身的进路,哪是归程,驻足有一分钟,凝神看了看四周,有一条不很宽阔的主道,主道两旁的路牌上有当今京官的照片,我们恍然悟到,这该是主路。披着绿荫,欣赏着乐曲,大家漫步向桥边走去。路的两旁有数尊石雕,其中有蓬莱的八仙石雕——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张果老……他们不知何时又游逛到这里,几位大仙都迎面向我们走来,引人入胜。再往前走是一位大力士驾着车,推着巨石,这是一尊雕像,上面镌刻着“柴王推车”字样。对于“柴王”,我们都很陌生。他是什么出身,何朝何代,有何功业,为何值得后人为他塑像……都没有追究,但是,我猜想,无疑他是位劳动者,是一位有创造性的劳动者。三人相约走到了他的身边,肃穆站立,请游览者协助我们按动快门。韩杰女士虽说是陪同我们前往,作我们的向导,其实她也是第一次来这里,对此并不熟悉。我体会以上这段时空是在酝酿、提顿瞻仰者、参观者的情感,公园的主人还没有出场。我急切盼望拜谒赵州桥,赵州桥已在我们的视阈了,但是真要走近她,拥抱她,投入她的怀抱,我又感到幸福来得太仓促了。我们似乎有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既想趋步走近她,又愿停顿片刻,顿悟一会儿。踌躇复徘徊,此时已近正午,阳光正烈。向西望去,那里有一尊巍然的雕塑。哦!那应该是一代桥梁专家李春了!是的,是他,我已经又闻到了智者的锤声,这叮叮当当的锤声已越千年,依然那么清脆又有节奏。在雕像的下面赫然写着:李春。我们次第在李春的脚下恭礼留影,然后交叉组合,两两留影,这时,我们的感情似乎才得到了满足,遂趋近赵州桥。在桥的北岸,有一《桥铭》镌刻于一块奇石上,是当代著名文人铁凝的美文。我们悠然欣赏着美文,美文像赋体,又像骈体文,典雅、庄重、文采飞扬,由事及理,不敢想象当代的作家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我们观赏的角度很奇怪,现在追忆起来,或许唯有这一角度是最恰当的,就像新郎君洞房花烛之夜慢慢扯起新娘的红盖头,由朦胧、想象、娇羞,而容光焕发。我们先缓缓来到桥身的西侧下面,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上上下下,反反复复来观赏。桥的下面有一只停泊的小船,桥的西面大约两箭之地的河对面是农舍,我们分别来到桥墩旁,或用手触摸桥墩,或背靠桥墩,来贴近桥石的跳动的心脏和温暖的身体,或用手触摸铁榫,“工”字形的铁榫镶嵌在玉石般的桥身上,它的锈蚀的颜色向后人诉说着它岁月的风尘。我们由桥下来到桥上,哦,这是何等的石桥,简直是天空的彩虹啊,桥面呈抛物线形,宽阔严整,桥的两边是精雕细刻的石栏杆。我尽情地漫步在桥面上,时而蹲跨在桥栏杆上,时而站在桥中间任熏风吹拂,思接千载,精神为之爽朗,心气为之寥廓。
眼前的赵州桥与我儿时记忆中的赵州桥无论如何重叠不起来。我已年过不惑,也有一些生活阅历了,荒漠绿洲,春风朔风,也经历了不少,但是像赵州桥这样壮美、这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桥,我还是第一次观赏。我曾游览过水乡绍兴的无数座石桥,那是历数千年修建而成的万座小桥,精致、典雅,述说着吴越人的悠悠风情。我也曾游览过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小桥,古色古香的风韵和着艺人们的音乐,那是欧洲人的绅士生活品位的血脉,而眼前突兀而起的壮美的赵州桥,让我不禁想到了燕赵人的“慷慨悲歌”、“铁肩道义”。我的思绪在上下翻腾,石桥、李春、石匠、洨河、隋朝、岁月、荆轲、关汉卿、李守常……这些文化元素如此完美地整合在了一起。
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这是一段压缩的画廊,它在向后人诉说着什么呢?
一
赵州桥据说建造于隋代。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只传两代,它的功在于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它的过据说是隋炀帝的劳民伤财,不惜民力,荒淫无度。我想这只是历史教科书中的泛泛之论。以赵州桥的宏伟、坚固,无疑是官道,是动用了国家财政拨款的,它的国家的总设计师想到的是江山社稷的万世基业。至于这座桥在隋王朝的国家规划中占多少财力,我没有做考证,也可能当政者没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吧!我还想到了又是这个隋王朝,它开拓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这一举世震撼的国家工程。一桥一河,都是为了交通和经济往来、文化交流、政治统一。大唐王朝的盛世气象又何尝没有大隋王朝的奠基之功呢?
赵州桥是简单的,赵州桥是轻松的,赵州桥是朴实的。
桥就是桥,苍烟落照、几度夕阳、日月轮回了1400个年头。作为官道也不知有多少个皇帝老儿从此走过,不知有多少个才子佳人从此走过,不知有多少个布衣百姓从此走过。它时而喧闹,时而冷清,一会儿运交华盖,峨冠博带,一会儿贩夫走卒,南来北往。至今,它还引我们驱车百里竞折腰。我的祖父是位旧式商人,他生于1882年,比鲁迅小一岁,生前在张家口进行马匹交易。如果现在在世,该有130岁了,但是他在60岁的耳顺之年就倒下了。这些年来,我也时常在晋、冀之域奔波,在脑海中也时常想,当年在兵荒马乱中,祖父是否也踏过赵州桥?自齐鲁至张家口,迢迢千里,这是否是条平安大道,以通商旅之便呢?今天,他的孙儿又来寻祖父的足迹。
二
有一位诗人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当然了,诗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抛开意识形态上那些政治术语,我们看到,将名字刻在赵州桥上历一千多年经多少个王朝兴废,还是不朽的,这正是李春的伟大。是谁创造了历史?是英雄,还是人民?唐人张嘉贞在《石桥铭序》中说:“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观乎用石之妙,楞平磡,斲方板,促郁鏚,穹隆崇,豁然无楹。吁可怪也。”桥为单孔,圆弧,南北向,长64.4米,宽9米,由纵向并列的28个石拱筑成,净跨37.02米,跨度大而桥面平。大石拱两头又各建有两个小拱,既减轻了大拱和地脚的承重,又可达泄洪之效,构思精巧,为世界首创。桥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为石狮子。”桥由官银建造,那么,开个玩笑,李老夫子也相当于现在的工程院院士了。我看李春既是英雄,又是人民,历史是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的。作为匠人的李春,与我的思想发生了强烈共鸣。我曾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中说“我从小热爱劳动者,并愿成为劳动者队伍中的一员”,我认为劳动是幸福的,劳动中孕育着创造,一个人的幸福在于破解了难题,敢于向未知领域去探险,揭示未知领域的奥秘,由认识世界到创造世界,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我出差每到一地,公务之暇都乐意到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去走走。记得有一次到昆明世博园,那里翠林修竹,姹紫嫣红,可我并不喜欢这些虚热闹。我曾避开众人,独自来到一座雕像下,那也是位老者,拿着镢头,背着草筐,筐中插着几枝花草,那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塑像,我在他的石像下伫立好久。《本草纲目》佑我民族,李时珍积30年颠沛流离,亲尝百草,著成了浩浩药典,这是何等的功业啊,受惠的岂止是明代、当代?今天,整个汉字文化圈都在受着它的惠泽。
呜呼!江流万古,谁当忆百草之尝?心香一瓣,我欲祭千花之魂!
伟哉!工匠伟大!劳动伟大!创造伟大!仁者伟大!
三
赵州桥晓谕世人的哲理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说,桥的意义对于管理就是宽容与和解。中国古代洪水经常泛滥,所以治水在历朝历代都是重大的任务。中国古代治水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一是疏导,二是协作。大禹治水就是采用疏导方针,终于把水治好了。疏导意味着宽容。缓流总比急流宽,水流很急的地方总是很窄的。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这个传统,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很大。治水需要协作,上游下游要协作,左岸右岸要协作,开渠架桥要协作。没有协作是无法把水治好的,协作同宽容往往联系在一起。不宽容,就没有成功的协作,协作就意味着和解。
赵州桥究竟为解决洨河水的泛滥成灾,解决两岸交通的困难起了多大的作用,我没有做考证,没有查阅文献记载,但我敢推测,在这条河上能修建这么一座坚固宏伟的大桥,肯定是畅通、稳定了当时的交通和经济,巩固了当时的政治。现在它的使用价值在退化,它更多的是增值了文物和观赏价值。如果我们从赵州桥中能引述出对于管理的一个道理,那么我们一行三人森林折枝,桥头探宝,也不虚此行了。
四
桥是人类的伴侣,是思想的朋友,是情感的依恋。人类的悲剧在于时空的限制,人类总想留住永恒,放大空间,在时间上瞬间的我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于是,我们的诗仙吟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章,以一轮高悬空中的明月为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了起来。我们读李白的诗时,会想起在不同时间和我们共存于同一个月亮之下的李白,正如李白写诗时会想起也曾和他一样赏月的、在他之前的古人。正是这种无法解除的、共同的苦恼和无奈,通过月亮这一永恒的桥,将“前不见”的“古人”和“后不见”的“来者”联结在一起,使他们产生了超越时间的沟通和共鸣,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在空间上的我为了突破万里关山,以叙兄弟之情,我们的东坡居士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以一轮明月为桥,将空间连接了起来。古代的诗人们将桥架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
在政治外交社会生活上的我,将桥又架在了政治家的胸中。人们常说“宰相腹中能撑船”,是说有德性修养的人有仁义情怀,讲忠恕之道。真正的大谋略家,也是宰相腹中能架桥的。上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为打破坚冰,又曾以小球为桥,用小球推动大球,两国领袖又找到了共同的朋友——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一肩挑两国,将桥架在了太平洋上,使两国的领袖越过太平洋,紧紧握手,一举震惊了世界,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
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其中一卦是“否”卦,说“隔绝,闭塞”;一卦是“泰”卦,是“通顺,平安”之义,这是天下万物的常理。因为有闭塞、障碍、挫折、沟壑,于是有了桥,所谓“否极泰来”。桥的意义就在于沟通双方及多方,使之顺畅、顺达。由此推测,桥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了,所谓“理在事先”。
桥与壑是对立的两极,互为依存,蕴涵着事物在不断变化,相互转化。
以沟通代闭塞,以对话代对抗,以友爱代冷酷,以无形代有形,以简代繁,化曲折为捷径,中道和谐,不正是“桥哲学”的内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