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驿站
肥东史称“吴楚要冲、包公故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县域内曹植衣冠冢、包拯故居、余阙青阳山房、吴复墓石雕群、康熙御赠“父子进士匾”、徐子苓龙泉精舍、李鸿章报恩祠、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褚老圩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都闻名遐迩。肥东尚文、习文蔚然成风,而散文创作之风尤盛,2011年7月被中国散文学会命名为“中国散文之乡”。活跃在当今文坛的刘先平、刘湘如、温跃渊、黄永健、姜诗元、赵宏兴、魏克、丁临一等均为肥东人。县作家协会创办的《分水岭文学》杂志,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许泽夫、汪抒、张道发、宇轩等文学才俊相继脱颖而出,形成江淮分水岭上一道绚丽的风景。
何冰凌李国彬 张 琳
在美丽的巢湖岸边,有个叫西山驿的地方,这里曾是繁华、喧嚣的古驿站。
当年,那些陆贾富商、游人名士、三教九流,一拨又一拨地在浩瀚的巢湖边登岸。有的带着家眷,有的驮着金银,有的背着书箱,有的挑着担子,入住驿站后,或整衣歇息,或饮酒吟诗,或寻欢作乐,一派热闹景象。
就如当今的机场、车站和物流中心一样,古时的码头,就是一处人货集散地,三教九流都会聚在这里。达官贵人有之,商贾小贩有之,小偷妓女亦有之。再看看那些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有的伟岸挺拔、风流倜傥,有的猥琐龌龊、奇丑无比,有的高谈阔论、指手画脚,有的自言自语、语无伦次,有的玩世不恭、拈花惹草……于是,在码头附近,街道商铺出现了,庙宇道观出现了,钱庄酒肆出现了,甚至连戏台妓院也出现了。这个偏僻的小小驿站,就像是怀春的二八少女,在不经意间已丰满成熟,渐渐长成了一个大集镇。
有人流的集镇热闹非凡,有物流的集镇繁华异常,这里,犹如晚清重臣李鸿章发明的那道美味“大杂烩”。白天,集市上车水马龙,身着各式服饰的商人,说着各地的方言,正在紧张地忙着交易。码头那边,下货的、装载的、运输的,人来人往,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到了晚上,大红灯笼挂起来了,酒肉的香气弥漫开来,随处可闻笙竹声声,花枝招展的妓女挥舞着鲜艳的丝帕在招徕客人。一时间,猜拳行令声、唱曲弹词声、调情卖笑声、要饭乞讨声,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鸡鸣狗吠,夜生活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一点儿也不比当今的都市夜景逊色。远眺湖的中央,渔火点点,水波粼粼,虽然劳作一天的渔翁们已开始进入了梦乡,然而,在渔火闪烁处,依然有一批又一批的宾客,还在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向岸边码头驶来……
古人既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也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出门在外,除了捎书传信,只有祈求神灵的保佑了。“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大诗人白居易的离别诗,写出了古代游子的心声。岁月蹉跎,命运多舛,古人外出最祈求的就是平安,于是乎,在驿站的周边,庙宇星罗棋布,诵经声彻夜不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龙泉寺、中庙、朝霞寺、甘露寺、红莲寺、桃花庵等,大小寺庙几十座,时至今日,多少年多少代过去了,仍然有的香火旺盛,有的遗迹可寻,可见历史上佛教的兴盛。
在古驿道上,名人显贵不乏其人,遗存踪迹不乏其处,今人能看到的,有李鸿章家族祠堂、粮仓等。有一座父子进士祠,老进士名叫昂绍善,康熙六年考中的进士;小进士名叫昂天曾羽,康熙二十四年中的进士。据《昂氏宗谱》载,昂氏先人来自辽东,行游时看到这里湖光山色,宜耕宜牧,就定居了下来。父子进士皆才学超人,且政绩卓著,皇帝特赐御匾一块,上书“父子进士”四个浑厚遒劲的金色大字,成为昂氏一族的荣耀。如今,父子进士祠保存完好,三进制的房屋建筑考究,白墙黛瓦,雕龙画凤,典型的徽派风格。两株存活上百年的文竹,依然枝繁叶茂,微风吹来,竹叶颔首,似乎在向游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笔者曾沿着湖滨古道,踽踽独行在码头、驿站,像一个走街串巷的拾荒者,满心渴望,企图捡拾一些历史碎片,不管是华丽的,还是质朴的。然而,日月悠悠,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过眼云烟,随着时空的转换,虽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土地还是那片土地,集镇还是那个集镇,但一切都物是人非,变换了模样,有的变成了古迹,有的已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何冰凌李国彬 张 琳
在美丽的巢湖岸边,有个叫西山驿的地方,这里曾是繁华、喧嚣的古驿站。
当年,那些陆贾富商、游人名士、三教九流,一拨又一拨地在浩瀚的巢湖边登岸。有的带着家眷,有的驮着金银,有的背着书箱,有的挑着担子,入住驿站后,或整衣歇息,或饮酒吟诗,或寻欢作乐,一派热闹景象。
就如当今的机场、车站和物流中心一样,古时的码头,就是一处人货集散地,三教九流都会聚在这里。达官贵人有之,商贾小贩有之,小偷妓女亦有之。再看看那些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有的伟岸挺拔、风流倜傥,有的猥琐龌龊、奇丑无比,有的高谈阔论、指手画脚,有的自言自语、语无伦次,有的玩世不恭、拈花惹草……于是,在码头附近,街道商铺出现了,庙宇道观出现了,钱庄酒肆出现了,甚至连戏台妓院也出现了。这个偏僻的小小驿站,就像是怀春的二八少女,在不经意间已丰满成熟,渐渐长成了一个大集镇。
有人流的集镇热闹非凡,有物流的集镇繁华异常,这里,犹如晚清重臣李鸿章发明的那道美味“大杂烩”。白天,集市上车水马龙,身着各式服饰的商人,说着各地的方言,正在紧张地忙着交易。码头那边,下货的、装载的、运输的,人来人往,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到了晚上,大红灯笼挂起来了,酒肉的香气弥漫开来,随处可闻笙竹声声,花枝招展的妓女挥舞着鲜艳的丝帕在招徕客人。一时间,猜拳行令声、唱曲弹词声、调情卖笑声、要饭乞讨声,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鸡鸣狗吠,夜生活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一点儿也不比当今的都市夜景逊色。远眺湖的中央,渔火点点,水波粼粼,虽然劳作一天的渔翁们已开始进入了梦乡,然而,在渔火闪烁处,依然有一批又一批的宾客,还在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向岸边码头驶来……
古人既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也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出门在外,除了捎书传信,只有祈求神灵的保佑了。“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大诗人白居易的离别诗,写出了古代游子的心声。岁月蹉跎,命运多舛,古人外出最祈求的就是平安,于是乎,在驿站的周边,庙宇星罗棋布,诵经声彻夜不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龙泉寺、中庙、朝霞寺、甘露寺、红莲寺、桃花庵等,大小寺庙几十座,时至今日,多少年多少代过去了,仍然有的香火旺盛,有的遗迹可寻,可见历史上佛教的兴盛。
在古驿道上,名人显贵不乏其人,遗存踪迹不乏其处,今人能看到的,有李鸿章家族祠堂、粮仓等。有一座父子进士祠,老进士名叫昂绍善,康熙六年考中的进士;小进士名叫昂天曾羽,康熙二十四年中的进士。据《昂氏宗谱》载,昂氏先人来自辽东,行游时看到这里湖光山色,宜耕宜牧,就定居了下来。父子进士皆才学超人,且政绩卓著,皇帝特赐御匾一块,上书“父子进士”四个浑厚遒劲的金色大字,成为昂氏一族的荣耀。如今,父子进士祠保存完好,三进制的房屋建筑考究,白墙黛瓦,雕龙画凤,典型的徽派风格。两株存活上百年的文竹,依然枝繁叶茂,微风吹来,竹叶颔首,似乎在向游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笔者曾沿着湖滨古道,踽踽独行在码头、驿站,像一个走街串巷的拾荒者,满心渴望,企图捡拾一些历史碎片,不管是华丽的,还是质朴的。然而,日月悠悠,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过眼云烟,随着时空的转换,虽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土地还是那片土地,集镇还是那个集镇,但一切都物是人非,变换了模样,有的变成了古迹,有的已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