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趣书屋绽放我们的喜悦

联系我们
地  址:琴趣书屋
电  话:QQ2327266922
邮  箱:2327266922@qq.com

青青子衿,青青艾

发表时间:2025/04/29 11:15:52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1206  作者:马兵  浏览次数:2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这是一种为一个节日而生的草,它从最古老的诗歌里走来,每一片叶子上都溢满馨香和思念,我们叫它“青”。

每年清明前几天,小姨都会打来电话,说清明节快到了,到乡下来摘青,吃青团吧。小姨住在慈城乡下,山野田头里到处可见艾草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也有一小片一小片连生在一起的。小姨用采来的艾草做成青团,清明时节,这样的青团必不可少,宁波人几乎家家都要做,人们在清明做祭祖羹饭时会在桌子上摆上一盘,再配以一壶老酒,几碟小菜,让祖先的魂灵品尝春天最时令最具特色的祭礼。而乡里的每户人家在上坟时也会用竹篮提上蒸熟的青团,在逝去的亲人坟前贡上几只,既表达对逝者不尽的思念,也想告诉那些长眠在土地里的先辈和亲人,艾草青了,青团香了,春天又回到了这片大地上了!

清明采艾,握在手里的已不仅仅是一株幽幽含香的草,更是祖祖辈辈千百年来的传承。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林总万物中,独独看中了这种不起眼的草,把洇洇艾香赋予了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和文化之蕴,让后人懂得感念,懂得知恩,学会传承,在尘世的奔波劳累中为灵魂觅得一份安宁。因而在现今宁波乡下很多地方,人们就用俚语“念青”来称呼艾草,就像乡里人每天开门见面时那一声简单随意的招呼。艾草就长在屋前山后,沟边地角,早已成了他们毗连而居的邻人。

我是不大喜欢也从来不吃超市里出售的那些青淋淋色泽明亮的青团的,工业化条件下的产物只具有某种象征情结,色素和一些廉价的替代品只给了这些青团某些表象,却很难触动已被艾草那特有的颜色和气息涵养滋润数千年的灵魂。宁波人做青团时有时也会用一种叫绵青的植物,色泽虽不差于艾草,却明显没有了艾草透出的那股独特的清香味。

虽然已离开故乡多年,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故乡人是一直用艾草做青团的。每到清明前,母亲都会到野外采艾草,做青团,整个童年直至少年,那特有的清香味至今仍萦绕着我。自从上大学离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吃过母亲做的青团,想来竟已有整整二十年了。

在我出生之前,母亲接连为我生下了三个姐姐。所以打小起,母亲好像抚养三个姐姐已成习惯,顺带把我也当成女儿来养。母亲在干家务活甚至下地时,我经常随着她跟前跟后,母亲有时叫我时还会戏谑地喊一声“二丫头”(我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二),在母亲有意无意的“宠养”下,记得少年时的我不仅能帮着父亲打理农田里的粗活,还会经常帮母亲做一些洗衣服、择菜做饭之类的家务活,一直到我高中毕业离家时为止。清明采艾草,我也常常提着竹篮随着母亲一起上山。正是春光明媚时,满面的清风,满眼的青翠,还有枝头啁啾不息唱着春之歌的不知名的小鸟,走在山野间,心早已像篮子里青青的艾草一样慢慢装满了。每当看到艾草了,母亲便弯下腰,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尖轻轻掐下艾草顶端的两三片叶子,从来不连根拔起,母亲说留下根子,来年还要发新芽。不大一会工夫,母亲手上就握满一大把青嫩嫩的艾草了。看着母亲采艾时利索的身影,我也禁不住手痒起来。对于并不认识艾草的我来说,想从山坡上庞芜纷杂的绿色植物中分辨出艾草来就更难了。母亲就会把她手上的艾草递给我,让我记住艾草的样子。真是一种普通的植物,锯齿状的青叶子上长满了绒毛,白茸茸的,尤其是叶子背面,绒毛更多,乍一看,泛白的似乎有些晃眼,凑上去一闻,一股浓淡有致的清香味带着厚厚的山野气息扑鼻而来。母亲说,风一吹,你看那些有泛白的地方肯定生有艾草。从此,我记住了艾草,记住了它特有的气味。

做青团时,往往只能看着母亲忙碌,我却很少能插上手。母亲将采来的艾草用开水烫过后切成碎末,和上糯米粉和普通米粉,再加上一些清水拌匀揉透后,用手团成一个个圆形,整齐地码放在竹筛上。那时的米粉都是母亲用石磨磨出来的,透着黏口的糯香。母亲蒸青团时并不用蒸笼,而是在铁锅里加少量水,锅边烧热后,再把青团沾水捏成扁圆状贴满水线上的锅沿四周,锅上加盖,锅底添柴,不大一会工夫,青团就蒸熟了。母亲总是先铲一块给我,我会猴急一样地抓起来,赶着左手换右手倒腾的间隙,龇着牙趁热咬上一口,一面酥黄焦脆,而另一面则松软糯口,早已经满口生香了!

母亲还会装上一盘子,让我给住在后山的二妈送去。母亲告诉我,二叔就是因为“粮食关”困难,没口粮吃,饿得全身浮肿,很年轻就去世了。开春时艾草发芽得早,那时山上的艾草刚长出个头就被人连根拔光,虽然很少能采到,却成了开春时的救命草,你二叔没能熬到开春就走了。那几年困难时期,人甚至饿得连屋后的榆树皮也剥下来捣烂,做成汤团来吃,一棵棵榆树干都被剥光了。你二妈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吃过苦,困难时这青团救过她的命,现在年纪大了,又缠过小脚,不能再上山采艾了,给你二妈送一盘过去吧,让她尝尝新。捧着盘子去二妈家的路上,虽然我无法体会到那几年挨饿时绝望的滋味,只觉得捧在手里的盘子已经变得沉甸甸的。

有青团吃的那一段时间,几乎每天上学出门前,母亲都会用纸包上一只塞到我的书包里。在知道了用这种不起眼的草做成的不起眼的饼竟然救过二妈的命后,我会常常把它放进贴身的上衣口袋里……清明节没回故乡多年了,二妈去世也已经有些年头了,清明的坟头上,什么时候能再给她送上一盘青团呢?

寻艾,采艾;做青团,贡青团——又想起了母亲采艾时的身影。

上一篇:李鸿章的伤疤
下一篇:病房里的感悟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联系电话:QQ2327266922  湘ICP备2021007879号-1
琴趣乐屋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