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老了又如何
越来越喜欢看戏了,“咿咿呀呀”,云步紧移,一招一式,都那么强烈地吸引着我。前些年,我可是很讨厌京剧的啊,我受不了它音节的拖沓,尤其受不了它一个“啊”字可以唱几分钟,嫌它慢,嫌它啰唆,嫌它夸张。现在,我却认为这一声“啊”的高低起伏,恰似莺啼婉转,又如铁骑突出,在这样的抑扬顿挫中,那些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就有了新的意义。
越来越喜欢简单。衣柜里倒是有一些过去的华服,我常常会想当初为什么会购这些衣服,现在看起来不是样式过于繁复,就是面料过于精致,生活不是去赶一场一场华丽的舞会,穿不上却又不舍丢弃,远不如这纯棉的简单熨帖又舒服自在。偶尔也会想起曾经有过的呼朋引伴的日子。那个时候,怎么热闹怎么来,怎么虚荣怎么做,通讯录上冠盖满京华,可夜深人静却常常是斯人独憔悴。而现在,我基本不用通讯录,有限的几个朋友犹如大浪淘沙后的珍珠,被我珍藏在心底。
有一天,我重感冒,全身发烫,浑身乏力,吃过药以后便躺在床上,儿子在我身边相陪。楼下小伙伴叫他的声音此起彼伏,他开始还大声地回答:“我不玩。”后来就跑到阳台上压低声音说:“我妈妈病了,我不去玩。”可是却走来走去,坐立不安。我知道儿子想去玩,但又怕我孤单不愿离开。我对他说:“你下去玩吧,妈妈想睡会儿。”他像得了奖赏一样,然后又信誓旦旦地保证只玩一会儿就回来。儿子下去以后,我感到空落落的,眼泪忽然就无声地滑落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需要一份被呵护的感觉,哪怕是被一个十岁的孩子。忽然就理解了那年母亲用生病的谎言只是为了骗我回去看看她的那种心情。当时我是那么气急败坏,而现在,我是那么强烈地想要求得母亲的原谅。所谓返老还童,老人和小孩的心情往往是相通的,老小老小,都需要被人捧着哄着,既然我现在应该不算小了,那唯一的解释就是我在变老吧。
曾经,我是那么害怕变老,年老在那时的我眼里,意味着满脸皱纹,意味着老态龙钟,意味着顽固退化,意味着步履蹒跚。我觉得这世上最残酷的事之一便是拿一个女人年轻时和年老的照片来对照。年轻时候无论怎么看都是一朵花,年老的时候,那不是花而是老树根。可是现在,有时候看到这样的对比照片,却对那“根”充满了敬畏。我知道我也正慢慢地向着这根迈进,但只要这根深深地扎进泥土中,它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就算是被人挖了出来,做不了盆景,还可以当柴烧,至少可以温暖一双寒冬里冰冷的手吧。
“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这样美丽、悠长、哲思的句子,每读一遍,心中就对年老多了一份向往。
不追悔、不怨恨、不念旧、不羡新、不损人也不损己、不贪恋更不妄求——这样地活着,就算老了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