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娘
巧娘是我堂奶奶,过世已十来年了。人们偶尔回忆起她的时候总说:“巧娘啊,活这一辈子真不亏,至少没亏了她那张嘴。”是的,在我的记忆中和巧娘有关的细节似乎都跟吃有关。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崇拜巧娘,我觉得她简直就是精致生活和乡村美食的化身。
每每和奶奶说起这些,奶奶总是在鼻腔里哼哼:“除了生来一张好吃嘴外,她给子孙后代置下了什么?”不屑之色溢于言表。奶奶和巧娘素来有积怨,起因是为大伯。巧娘不能生育,奶奶把大伯过继到她家,替她家顶了门户。但巧娘却不喜欢大伯,一天到晚“小畜生,小畜生”的骂不离口,栗凿子把头当锣鼓敲。奶奶也是个要强人,一听到风吹草动就去和巧娘吵,吵完拉起大伯的手就牵回家。但一到吃饭时间,大伯却悄无声息地溜了回去,因为他的鼻子比狗还灵,早已闻到了巧娘家炒面或烙饼的香味。奶奶气得大骂自己儿子没骨气,继而又骂巧娘是不生蛋的老母鸡。巧娘也不甘示弱,一手叉腰,一手点点戳戳,手指头差一点就要点到奶奶脸上来:“自己儿子都养不熟,你去死,你去死!”奶奶连珠炮似的话语忽地像被刀砍样断在了空中……
奶奶和巧娘就这样吵吵骂骂了几十年。如今,巧娘长眠地下已有多年,奶奶也已到了土埋脖子的年纪了。这些年说起巧娘,末了,奶奶总要扁扁她的瘪嘴,不无寂寞地叹了一口气:“我和你巧娘真是前世修来的冤家,为了你大伯,我白费了多少力气啊!”然后又小结似的来一句:“不过对你们姐妹,她在碗头上还是舍得的。”也许我真是吃巧娘家的好东西吃多了,巧娘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丝毫没有因为奶奶对她的嗤之以鼻而受损。她头挽发髻干净利落的模样,隔着岁月的风尘一下子就清晰地站在了我的面前。
有时真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每个人似乎都带着某种不可知的使命降临到人世。巧娘大概就是为了好吃和做好吃的来到我们中间的吧。农村里有一句俗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勤俭持家,细水长流”这八个字的精髓巧娘掌握得非常到位。“日子脚要慢慢过。”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总是拿眼斜睨着你,一字一顿把尾音拖得长长的,仿佛一个个日子真的是长着一排密密脚蠕动着过去的。在饥馑年代,巧娘照样能层出不穷地做出美食和花样。打个比方,掐到一缕野葱,她马上会联想到,野葱拌上腌菜撒上猪油做成饼,那将是怎样的好滋味。摸到一盘河螺,她马上会联想到,用清水煮了放上盐,那味道又将是如何的美妙。巧娘天生胆大,她敢一个人到深山老林里下“铁夹子”,捉野兔和麂子,敢拎起蛇尾巴把蛇抖瘫,敢三更半夜去溪畔摸石鸡,用茶籽饼到几十里外的大河里去药鱼。
第一次吃蛇肉煮鸡蛋就在巧娘家。夏天的中午奶奶从山上回家,跨过一条田埂,被一条躺在树荫下乘凉的大蛇吓得魂飞魄散,连跑带喊,这时正好遇上巧娘。巧娘兴奋异常,在那块田埂边转悠了半天,终于找到了那条蛇,先在蛇的七寸处闷上一棍,然后拎起蛇尾巴一抖,拖回了家,挂在屋檐下吊菜篮子的钩子上。奶奶又惊又气,在背后骂巧娘的老虎胆都是肚子里的馋虫撑的。吃过午饭,巧娘开始动手剥蛇皮,一村的小孩都围着看。我挤在后面用手蒙住眼,又忍不住从指缝间偷偷地瞄。皮剥到一半,蛇尾巴还扭来扭去地甩,那情景既惊恐又刺激。不到傍晚,巧娘就在场院里搭了灶(有一说蛇不能在家烧)架上锅,放了姜、蒜、辣酱红烧蛇肉,不一会儿香飘满村里。巧娘用锅铲敲敲锅盖,吩咐口涎欲滴的孩子们回家拿鸡蛋去,满满一锅的蛇肉煮鸡蛋,使得乡村的夏夜充满了欢声和笑语。
巧娘家的厨房就在我家厨房的斜对面,土坯墙的房子,一个窗户方方正正的。巧娘踮着小脚在烟雾水汽升腾的厨房里绰约朦胧的身影,给了我童年时光无限遐想的空间。每天清晨,巧娘起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放鸡埘里的鸡。先在母鸡屁股头摸摸,再手臂作包抄状,“哦嘻、哦嘻”往外头赶。巧娘屁股撅得高高的,手伸进鸡埘捡鸡蛋的时候,我也站在小矮凳上把头伸得长长的,屏住了呼吸。鸡蛋并不是每天都有,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两个或三个。捡起鸡蛋,巧娘习惯性地用嘴吹吹,手很顺溜地一抹,将鸡蛋放进抽屉,然后站在半开半关的抽屉前默点一遍数,才恋恋不舍地合上抽屉。隔上几天她就会犒劳自己一次,拿出两个鸡蛋,很脆响地在碗沿上一磕,用油煎了,放上红糖和酒酿一煮,不一会儿,巧娘就在灶前享用起来了。
巧娘还不到五十岁,堂爷爷就去世了,大伯也娶妻生子,另立了锅灶。巧娘一个人从从容容地过了几年。后来,有一个红红大鼻子的老头常到巧娘家来,巧娘叫我们喊他来头公。来头公是公社竹业合作社里的篾匠。每次到巧娘家,来头公都会拎着一条鱼或掂上一挂肉。住上十天半月巧娘就烦他,对着他劈头盖脸地骂,叫他滚。滚了没几天,来头公又来了,照样拎着鱼掂上肉。奶奶就在背后笑:“老了还不省事,一个馋货碰上另一个馋货。”明显感觉到,奶奶这几年念叨巧娘的时候越发地多了,她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嘴里经常絮絮叨叨地,骂着巧娘。人生有时候是需要对手或参照物的,奶奶和巧娘就是这样,她们互相需要着。
每每和奶奶说起这些,奶奶总是在鼻腔里哼哼:“除了生来一张好吃嘴外,她给子孙后代置下了什么?”不屑之色溢于言表。奶奶和巧娘素来有积怨,起因是为大伯。巧娘不能生育,奶奶把大伯过继到她家,替她家顶了门户。但巧娘却不喜欢大伯,一天到晚“小畜生,小畜生”的骂不离口,栗凿子把头当锣鼓敲。奶奶也是个要强人,一听到风吹草动就去和巧娘吵,吵完拉起大伯的手就牵回家。但一到吃饭时间,大伯却悄无声息地溜了回去,因为他的鼻子比狗还灵,早已闻到了巧娘家炒面或烙饼的香味。奶奶气得大骂自己儿子没骨气,继而又骂巧娘是不生蛋的老母鸡。巧娘也不甘示弱,一手叉腰,一手点点戳戳,手指头差一点就要点到奶奶脸上来:“自己儿子都养不熟,你去死,你去死!”奶奶连珠炮似的话语忽地像被刀砍样断在了空中……
奶奶和巧娘就这样吵吵骂骂了几十年。如今,巧娘长眠地下已有多年,奶奶也已到了土埋脖子的年纪了。这些年说起巧娘,末了,奶奶总要扁扁她的瘪嘴,不无寂寞地叹了一口气:“我和你巧娘真是前世修来的冤家,为了你大伯,我白费了多少力气啊!”然后又小结似的来一句:“不过对你们姐妹,她在碗头上还是舍得的。”也许我真是吃巧娘家的好东西吃多了,巧娘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丝毫没有因为奶奶对她的嗤之以鼻而受损。她头挽发髻干净利落的模样,隔着岁月的风尘一下子就清晰地站在了我的面前。
有时真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每个人似乎都带着某种不可知的使命降临到人世。巧娘大概就是为了好吃和做好吃的来到我们中间的吧。农村里有一句俗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勤俭持家,细水长流”这八个字的精髓巧娘掌握得非常到位。“日子脚要慢慢过。”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总是拿眼斜睨着你,一字一顿把尾音拖得长长的,仿佛一个个日子真的是长着一排密密脚蠕动着过去的。在饥馑年代,巧娘照样能层出不穷地做出美食和花样。打个比方,掐到一缕野葱,她马上会联想到,野葱拌上腌菜撒上猪油做成饼,那将是怎样的好滋味。摸到一盘河螺,她马上会联想到,用清水煮了放上盐,那味道又将是如何的美妙。巧娘天生胆大,她敢一个人到深山老林里下“铁夹子”,捉野兔和麂子,敢拎起蛇尾巴把蛇抖瘫,敢三更半夜去溪畔摸石鸡,用茶籽饼到几十里外的大河里去药鱼。
第一次吃蛇肉煮鸡蛋就在巧娘家。夏天的中午奶奶从山上回家,跨过一条田埂,被一条躺在树荫下乘凉的大蛇吓得魂飞魄散,连跑带喊,这时正好遇上巧娘。巧娘兴奋异常,在那块田埂边转悠了半天,终于找到了那条蛇,先在蛇的七寸处闷上一棍,然后拎起蛇尾巴一抖,拖回了家,挂在屋檐下吊菜篮子的钩子上。奶奶又惊又气,在背后骂巧娘的老虎胆都是肚子里的馋虫撑的。吃过午饭,巧娘开始动手剥蛇皮,一村的小孩都围着看。我挤在后面用手蒙住眼,又忍不住从指缝间偷偷地瞄。皮剥到一半,蛇尾巴还扭来扭去地甩,那情景既惊恐又刺激。不到傍晚,巧娘就在场院里搭了灶(有一说蛇不能在家烧)架上锅,放了姜、蒜、辣酱红烧蛇肉,不一会儿香飘满村里。巧娘用锅铲敲敲锅盖,吩咐口涎欲滴的孩子们回家拿鸡蛋去,满满一锅的蛇肉煮鸡蛋,使得乡村的夏夜充满了欢声和笑语。
巧娘家的厨房就在我家厨房的斜对面,土坯墙的房子,一个窗户方方正正的。巧娘踮着小脚在烟雾水汽升腾的厨房里绰约朦胧的身影,给了我童年时光无限遐想的空间。每天清晨,巧娘起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放鸡埘里的鸡。先在母鸡屁股头摸摸,再手臂作包抄状,“哦嘻、哦嘻”往外头赶。巧娘屁股撅得高高的,手伸进鸡埘捡鸡蛋的时候,我也站在小矮凳上把头伸得长长的,屏住了呼吸。鸡蛋并不是每天都有,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两个或三个。捡起鸡蛋,巧娘习惯性地用嘴吹吹,手很顺溜地一抹,将鸡蛋放进抽屉,然后站在半开半关的抽屉前默点一遍数,才恋恋不舍地合上抽屉。隔上几天她就会犒劳自己一次,拿出两个鸡蛋,很脆响地在碗沿上一磕,用油煎了,放上红糖和酒酿一煮,不一会儿,巧娘就在灶前享用起来了。
巧娘还不到五十岁,堂爷爷就去世了,大伯也娶妻生子,另立了锅灶。巧娘一个人从从容容地过了几年。后来,有一个红红大鼻子的老头常到巧娘家来,巧娘叫我们喊他来头公。来头公是公社竹业合作社里的篾匠。每次到巧娘家,来头公都会拎着一条鱼或掂上一挂肉。住上十天半月巧娘就烦他,对着他劈头盖脸地骂,叫他滚。滚了没几天,来头公又来了,照样拎着鱼掂上肉。奶奶就在背后笑:“老了还不省事,一个馋货碰上另一个馋货。”明显感觉到,奶奶这几年念叨巧娘的时候越发地多了,她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嘴里经常絮絮叨叨地,骂着巧娘。人生有时候是需要对手或参照物的,奶奶和巧娘就是这样,她们互相需要着。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