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妹
女人双手递过身份证。
长期在对台办工作,姚瑶见惯了这样的礼貌,她接下这女人递过来的身份证后,从办公桌后面绕出来,对着沙发做了个手势,说:“请坐。”
待女人坐定后,她才看了一眼身份证。身份证上的“陈雅如”三个字令她愣怔了一下,于是,她又仔细打量了一眼对方。
这女人的穿着打扮虽然得体,但长相平平,气质也生硬了些,与“雅如”这个名字基本对不上号。
姚瑶是知道陈雅如这个人的,就在幸福院里,又叫幺妹。
姚瑶五岁时第一次随母亲去幸福院就看到过幺妹,幺妹那时40多岁了,有着窈窕的身段和光洁细嫩的皮肤,一头青丝绾在脑后,油光水滑的。如今八十多岁的幺妹仍然有着惊人的优雅和美丽。姚瑶第一次读到《红楼梦》中描写黛玉“娴静似秋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句话,就觉得活生生可以用到幺妹身上。
姚瑶很小就知道幺妹名叫陈雅如,因为她听幺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这话她经常挂在嘴边,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逮着人就说。姚瑶第一次见她,就听她这样问过:“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此后漫长的岁月,姚瑶又无数次地被她问过。逢到她有段时间不说这话,人们又开始逗她:“幺妹,找着良民证了吗?”“没有哩!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于是周而复始,大家也都开心了,仿佛这样的幺妹才是正常的。
姚瑶懂事后就知道了幺妹的故事。
幺妹本是这小城里陈氏大姓家的小姐,因排行老幺,昵称幺妹。长大后的幺妹,是城里女中的校花。1944年,日军入侵小城,国军某师派部夺回县城,事后留下一个团的兵力常驻守备。团部征用了陈家的一处宅园,团长姓孙,广西人,30多岁,常年穿着军装,威武端正。那年幺妹18岁,看孙团长如看天人。团长夫人也是广西人,随夫从军,也住在陈宅里,两人没有子女,只有一名女仆服侍生活。
自从这个县城被夺回来后,一年多时间里,日军多次进犯,但都被孙团长挡在了老虎岭外。在小城人的心目中,孙团长是一个有神话故事的英雄。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县城处处张灯结彩,社会各界隆重集会,庆祝抗战胜利。庆祝会上当然要表彰抗日英雄,幺妹作为学生代表给孙团长献花,就在那一刻,幺妹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男人。
庆祝会后,在西山修建了烈士墓,一块硕大的墓碑上镌刻了200多个名字,那都是孙团长的部下,大部分是两广人士,他们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小城的人只能以这种方式给他们安魂。
烈士墓落成后,孙团长要率部离开了。幺妹顾不得脸面,向女中校长敞开了心扉,托她向孙团长提亲。校长是女人,自然不好亲自去向孙团长打听,好在她的丈夫就是本县县长。县长一听,两手一拍:“太好了!孙团长老婆不生育,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小姐主动投怀送抱,焉有不愿意的?”果然,孙团长听了县长的话,感慨万千,其实他早已从幺妹的眉眼之间感受到了那份爱意。他又何尝不动心呢?只是人家是大家闺秀,千金小姐,莫说自己已有妻室,即使是个青丝男,他恐也不敢向陈老爷提亲。
不过现在一切都好办了,有县长做媒呀!
没想到的是,县长做媒也没能说服陈老爷。一句话:幺妹是陈老爷的心头肉,老幺女儿,自幼娇生惯养,岂能给人做小!
这下幺妹不依了,不吃不喝不睡,只有一句话:要么同意她嫁孙团长,要么出家当尼姑。
相持数日,陈老爷败下阵来。
小城又是一番热闹:县城里最美丽最高贵的陈家大小姐嫁给了抗日英雄孙团长,美女配英雄,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婚礼由县长主持,极尽排场,陈老爷却始终没有出面。
婚后幺妹随部队出发,从此离开了家乡。
再回到家乡时,是1948年冬天了。两名军人将怀着身孕的幺妹送回陈家大宅。幺妹披头散发,两眼无神,见人不识,只听口中喃喃:“我的良民证呢?明明收在抽屉里的……”
陈老爷急了,问是怎么回事。两名军人是孙团长的部下,告诉陈老爷:时局紧张,孙团长已经领了任务先行去了台湾,临行前安排好了两张船票,给二位太太,幺妹却找不到自己的良民证了。那年月,没有良民证是无法出行的,何况去台的人员控制得特别严,一定得凭良民证和船票才能登船,缺一不可。时间紧急,大太太等不及了,先行上车走了,她让幺妹快找良民证,找到良民证后即刻赶到码头。
大太太走后,幺妹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起来,找着找着就晕了过去,醒过来就成了这样……
幺妹回到了娘家,细心调养之下,一切渐渐正常起来,只是心思糊涂了,任人不识。一开始还经常翻箱倒柜找良民证,到后来也不找了,只是见人就问:“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
屋漏偏逢连阴雨,幺妹早产了,生下来的孩子像小猫一样叫了两声,就死了。再接下来,解放了,陈老爷作为恶霸地主被镇压,陈家渐渐凋零了,三年自然灾害过后,陈家竟然就剩下了一个幺妹。作为精神病人,也作为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她被送进了幸福院。
世事变迁,时光荏苒。然而这一切都与幺妹无关,她的时间停留在1948年。
姚瑶常常去看她,听她问:“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如果她不问,姚瑶就会问她:“你找到良民证了吗?”“没有哩,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像做游戏一样。姚瑶觉得,唯有这样,才能证明她还是一个有着鲜活的人生故事的人。姚瑶也知道,幺妹喜欢跟人谈起这些,若再问她:“你找良民证干什么呀?”幺妹就会羞红了脸,一低头:“去台湾……”“找孙团长呀?”“嗯……”那娇滴滴的样子,活脱脱一个小女生。
前几日,姚瑶还和母亲去幸福院看过幺妹,老人们一个一个都去了。幺妹今年84岁了,虽没什么大病,身体却虚弱不堪,像熬干了的油灯一样。母亲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幺妹恐怕过不了今年了。”
由眼前这个陈雅如想到幸福院里的幺妹,姚瑶自嘲地笑了笑,摇了摇头,似要把充斥在头脑中的纷乱思绪摇落掉。
看眼前之人,顶着满头白发,也似有八十岁了,再细看手中证件,生于民国十六年,哇,竟和幺妹同年,也有84岁了!
姚瑶定了定神,将身份证还给女人,又替女人泡了杯茶,才坐回办公桌后,问:“陈女士,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
女人说:“是这样的,我三十七年和我家主人一起去了台湾,一直没回来过。我家主人没有子女,在老家也没有亲人了。我家主人曾在此地打过仗,临终留下遗言,希望死后骨灰能葬在这里。前些年我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近来听说大陆许多国军的烈士墓都修复了,我想能不能将我家主人的骨灰也安葬到此地的烈士墓里,毕竟那里埋着他许多部下。”
听着女人期期艾艾地述说,姚瑶又恍惚了,仿佛说话的不是这个陈雅如,而是幺妹。她猛不丁地问:“你家主人姓什么?”“姓孙。”“孙团长?”“是的是的,他在大陆时是团长。”
“你?你叫陈雅如?!”姚瑶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忽然起身,直逼到女人跟前,语气里带着质问。
“我,我,其实我原本不叫这名字……”
“那是怎么回事?!”
“我是我们家太太的陪房丫头,我们家老爷在此地打仗时,娶了位小太太叫陈雅如,老爷和小太太感情好,大太太当然不开心,大太太又不生育,小太太怀孕后,大太太更怕老爷一心在小太太身上。三七年,老爷先去了台湾,安排好了二位太太去台的事,我们家大太太玩了个心眼,让我将小太太的良民证偷了,小太太上不了船,我便冒她的名去了台湾。谁知去台后,老爷知晓了真相,对大太太恨得什么似的。唉,这一生,我们老爷和太太过的是什么日月哟。”
“你家老爷太太过的是什么日月?你可知被你冒名的人过的是什么日月?!”
“您是说我们家小太太?我们家小太太还在么?她怎么样了?”
“怎么样……”
姚瑶将幺妹的故事讲完了,女人早已是老泪纵横。她颤抖着从手包里拿出一张发黄的纸片,说:“请您带我去见她,我要将这张良民证还给她。我这次回来原也是要打听她的,只没想到她这样苦命,比我还苦命……我这一生服侍老爷太太,也没嫁人,没后代。原本太太是想让老爷收了我的,老爷为了小太太的事,恨我在心里,根本不待见我……老爷这一生过得苦哇,没想到小太太比我们谁都苦……这为什么呀?造孽啊!”
姚瑶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她竟然还留着良民证,竟然还带在身边。姚瑶赶紧从她手上接过来,她要好好看看这张让幺妹失魂落魄的良民证是个什么样子。
只见这张对折的纸片已经发黄,左半张的上部从右到左排列着“通行证”三个大字,下面竖排着名字“陈雅如”;右半张写着有效期为民国三十七年元月至十二月,还有几条注意事项。姚瑶仔细端详着这张毁了幺妹一生的“良民证”,并未见“良民证”三个字。便问:“这是通行证,不是良民证呀?”
女人说:“那时习惯叫良民证,其实就是通行证。战乱时期,没有通行证可寸步难行。”
姚瑶心说:“可不寸步难行么,否则幺妹怎落得如此下场。”
姚瑶再仔细看一遍,叹一声:“唉,连个相片都没有,难怪可以冒名顶替。”
女人羞愧了,老脸赤红。
姚瑶看她那样,不忍再说什么:“走吧,我带你去见她。”
一进幸福院,姚瑶便感到气氛不对。幺妹的小屋里站了好几个人,院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在。姚瑶进去,大家让开路,让她到床边。只见幺妹面色煞白,静静地躺在床上,像睡着了一样,只是气息沉重。姚瑶抬眼看了看院里的保健医生张,张摇了摇头,轻声说:“怕是要走了。”
姚瑶一把将女人拽到床前。女人抖抖嗦嗦地站着,对着床上的人看了良久,眼里终于滚出大滴的泪,泣不成声地哽咽:“幺太太,幺太太,我给你送良民证来了。”
幺妹仿佛在梦中听到什么召唤,微微睁开眼,看着床边人。女人在那微弱的眼光里慢慢跪下去,跪在床边拿起幺妹死人般苍白的手,将“良民证”交到她手上。
“良民证……”幺妹嘴里发出轻轻地呢喃。
“是,是良民证。你看,是良民证啊。是你的良民证,这上面还有你的名字呢。你看,陈雅如。”姚瑶举起她的手,帮她打开纸片,急切地引导她看。
幺妹的眼睛渐渐地亮了,亮了……煞白的脸颊渐渐红润起来……终于,她眼睛放光,面飞赤霞,口中发出清晰而快乐的声音:“良民证,我找到良民证了。你们看,船来了。快,快,我要上船去了……”
幺妹的脸上现出了奇异的微笑,随后她慢慢地阖上了眼帘,满意地舒出了最后一口气。
长期在对台办工作,姚瑶见惯了这样的礼貌,她接下这女人递过来的身份证后,从办公桌后面绕出来,对着沙发做了个手势,说:“请坐。”
待女人坐定后,她才看了一眼身份证。身份证上的“陈雅如”三个字令她愣怔了一下,于是,她又仔细打量了一眼对方。
这女人的穿着打扮虽然得体,但长相平平,气质也生硬了些,与“雅如”这个名字基本对不上号。
姚瑶是知道陈雅如这个人的,就在幸福院里,又叫幺妹。
姚瑶五岁时第一次随母亲去幸福院就看到过幺妹,幺妹那时40多岁了,有着窈窕的身段和光洁细嫩的皮肤,一头青丝绾在脑后,油光水滑的。如今八十多岁的幺妹仍然有着惊人的优雅和美丽。姚瑶第一次读到《红楼梦》中描写黛玉“娴静似秋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句话,就觉得活生生可以用到幺妹身上。
姚瑶很小就知道幺妹名叫陈雅如,因为她听幺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这话她经常挂在嘴边,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逮着人就说。姚瑶第一次见她,就听她这样问过:“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此后漫长的岁月,姚瑶又无数次地被她问过。逢到她有段时间不说这话,人们又开始逗她:“幺妹,找着良民证了吗?”“没有哩!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于是周而复始,大家也都开心了,仿佛这样的幺妹才是正常的。
姚瑶懂事后就知道了幺妹的故事。
幺妹本是这小城里陈氏大姓家的小姐,因排行老幺,昵称幺妹。长大后的幺妹,是城里女中的校花。1944年,日军入侵小城,国军某师派部夺回县城,事后留下一个团的兵力常驻守备。团部征用了陈家的一处宅园,团长姓孙,广西人,30多岁,常年穿着军装,威武端正。那年幺妹18岁,看孙团长如看天人。团长夫人也是广西人,随夫从军,也住在陈宅里,两人没有子女,只有一名女仆服侍生活。
自从这个县城被夺回来后,一年多时间里,日军多次进犯,但都被孙团长挡在了老虎岭外。在小城人的心目中,孙团长是一个有神话故事的英雄。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县城处处张灯结彩,社会各界隆重集会,庆祝抗战胜利。庆祝会上当然要表彰抗日英雄,幺妹作为学生代表给孙团长献花,就在那一刻,幺妹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男人。
庆祝会后,在西山修建了烈士墓,一块硕大的墓碑上镌刻了200多个名字,那都是孙团长的部下,大部分是两广人士,他们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小城的人只能以这种方式给他们安魂。
烈士墓落成后,孙团长要率部离开了。幺妹顾不得脸面,向女中校长敞开了心扉,托她向孙团长提亲。校长是女人,自然不好亲自去向孙团长打听,好在她的丈夫就是本县县长。县长一听,两手一拍:“太好了!孙团长老婆不生育,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小姐主动投怀送抱,焉有不愿意的?”果然,孙团长听了县长的话,感慨万千,其实他早已从幺妹的眉眼之间感受到了那份爱意。他又何尝不动心呢?只是人家是大家闺秀,千金小姐,莫说自己已有妻室,即使是个青丝男,他恐也不敢向陈老爷提亲。
不过现在一切都好办了,有县长做媒呀!
没想到的是,县长做媒也没能说服陈老爷。一句话:幺妹是陈老爷的心头肉,老幺女儿,自幼娇生惯养,岂能给人做小!
这下幺妹不依了,不吃不喝不睡,只有一句话:要么同意她嫁孙团长,要么出家当尼姑。
相持数日,陈老爷败下阵来。
小城又是一番热闹:县城里最美丽最高贵的陈家大小姐嫁给了抗日英雄孙团长,美女配英雄,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婚礼由县长主持,极尽排场,陈老爷却始终没有出面。
婚后幺妹随部队出发,从此离开了家乡。
再回到家乡时,是1948年冬天了。两名军人将怀着身孕的幺妹送回陈家大宅。幺妹披头散发,两眼无神,见人不识,只听口中喃喃:“我的良民证呢?明明收在抽屉里的……”
陈老爷急了,问是怎么回事。两名军人是孙团长的部下,告诉陈老爷:时局紧张,孙团长已经领了任务先行去了台湾,临行前安排好了两张船票,给二位太太,幺妹却找不到自己的良民证了。那年月,没有良民证是无法出行的,何况去台的人员控制得特别严,一定得凭良民证和船票才能登船,缺一不可。时间紧急,大太太等不及了,先行上车走了,她让幺妹快找良民证,找到良民证后即刻赶到码头。
大太太走后,幺妹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起来,找着找着就晕了过去,醒过来就成了这样……
幺妹回到了娘家,细心调养之下,一切渐渐正常起来,只是心思糊涂了,任人不识。一开始还经常翻箱倒柜找良民证,到后来也不找了,只是见人就问:“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
屋漏偏逢连阴雨,幺妹早产了,生下来的孩子像小猫一样叫了两声,就死了。再接下来,解放了,陈老爷作为恶霸地主被镇压,陈家渐渐凋零了,三年自然灾害过后,陈家竟然就剩下了一个幺妹。作为精神病人,也作为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她被送进了幸福院。
世事变迁,时光荏苒。然而这一切都与幺妹无关,她的时间停留在1948年。
姚瑶常常去看她,听她问:“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如果她不问,姚瑶就会问她:“你找到良民证了吗?”“没有哩,你看见我的良民证了吗?我叫陈雅如。”像做游戏一样。姚瑶觉得,唯有这样,才能证明她还是一个有着鲜活的人生故事的人。姚瑶也知道,幺妹喜欢跟人谈起这些,若再问她:“你找良民证干什么呀?”幺妹就会羞红了脸,一低头:“去台湾……”“找孙团长呀?”“嗯……”那娇滴滴的样子,活脱脱一个小女生。
前几日,姚瑶还和母亲去幸福院看过幺妹,老人们一个一个都去了。幺妹今年84岁了,虽没什么大病,身体却虚弱不堪,像熬干了的油灯一样。母亲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幺妹恐怕过不了今年了。”
由眼前这个陈雅如想到幸福院里的幺妹,姚瑶自嘲地笑了笑,摇了摇头,似要把充斥在头脑中的纷乱思绪摇落掉。
看眼前之人,顶着满头白发,也似有八十岁了,再细看手中证件,生于民国十六年,哇,竟和幺妹同年,也有84岁了!
姚瑶定了定神,将身份证还给女人,又替女人泡了杯茶,才坐回办公桌后,问:“陈女士,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
女人说:“是这样的,我三十七年和我家主人一起去了台湾,一直没回来过。我家主人没有子女,在老家也没有亲人了。我家主人曾在此地打过仗,临终留下遗言,希望死后骨灰能葬在这里。前些年我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近来听说大陆许多国军的烈士墓都修复了,我想能不能将我家主人的骨灰也安葬到此地的烈士墓里,毕竟那里埋着他许多部下。”
听着女人期期艾艾地述说,姚瑶又恍惚了,仿佛说话的不是这个陈雅如,而是幺妹。她猛不丁地问:“你家主人姓什么?”“姓孙。”“孙团长?”“是的是的,他在大陆时是团长。”
“你?你叫陈雅如?!”姚瑶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忽然起身,直逼到女人跟前,语气里带着质问。
“我,我,其实我原本不叫这名字……”
“那是怎么回事?!”
“我是我们家太太的陪房丫头,我们家老爷在此地打仗时,娶了位小太太叫陈雅如,老爷和小太太感情好,大太太当然不开心,大太太又不生育,小太太怀孕后,大太太更怕老爷一心在小太太身上。三七年,老爷先去了台湾,安排好了二位太太去台的事,我们家大太太玩了个心眼,让我将小太太的良民证偷了,小太太上不了船,我便冒她的名去了台湾。谁知去台后,老爷知晓了真相,对大太太恨得什么似的。唉,这一生,我们老爷和太太过的是什么日月哟。”
“你家老爷太太过的是什么日月?你可知被你冒名的人过的是什么日月?!”
“您是说我们家小太太?我们家小太太还在么?她怎么样了?”
“怎么样……”
姚瑶将幺妹的故事讲完了,女人早已是老泪纵横。她颤抖着从手包里拿出一张发黄的纸片,说:“请您带我去见她,我要将这张良民证还给她。我这次回来原也是要打听她的,只没想到她这样苦命,比我还苦命……我这一生服侍老爷太太,也没嫁人,没后代。原本太太是想让老爷收了我的,老爷为了小太太的事,恨我在心里,根本不待见我……老爷这一生过得苦哇,没想到小太太比我们谁都苦……这为什么呀?造孽啊!”
姚瑶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她竟然还留着良民证,竟然还带在身边。姚瑶赶紧从她手上接过来,她要好好看看这张让幺妹失魂落魄的良民证是个什么样子。
只见这张对折的纸片已经发黄,左半张的上部从右到左排列着“通行证”三个大字,下面竖排着名字“陈雅如”;右半张写着有效期为民国三十七年元月至十二月,还有几条注意事项。姚瑶仔细端详着这张毁了幺妹一生的“良民证”,并未见“良民证”三个字。便问:“这是通行证,不是良民证呀?”
女人说:“那时习惯叫良民证,其实就是通行证。战乱时期,没有通行证可寸步难行。”
姚瑶心说:“可不寸步难行么,否则幺妹怎落得如此下场。”
姚瑶再仔细看一遍,叹一声:“唉,连个相片都没有,难怪可以冒名顶替。”
女人羞愧了,老脸赤红。
姚瑶看她那样,不忍再说什么:“走吧,我带你去见她。”
一进幸福院,姚瑶便感到气氛不对。幺妹的小屋里站了好几个人,院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在。姚瑶进去,大家让开路,让她到床边。只见幺妹面色煞白,静静地躺在床上,像睡着了一样,只是气息沉重。姚瑶抬眼看了看院里的保健医生张,张摇了摇头,轻声说:“怕是要走了。”
姚瑶一把将女人拽到床前。女人抖抖嗦嗦地站着,对着床上的人看了良久,眼里终于滚出大滴的泪,泣不成声地哽咽:“幺太太,幺太太,我给你送良民证来了。”
幺妹仿佛在梦中听到什么召唤,微微睁开眼,看着床边人。女人在那微弱的眼光里慢慢跪下去,跪在床边拿起幺妹死人般苍白的手,将“良民证”交到她手上。
“良民证……”幺妹嘴里发出轻轻地呢喃。
“是,是良民证。你看,是良民证啊。是你的良民证,这上面还有你的名字呢。你看,陈雅如。”姚瑶举起她的手,帮她打开纸片,急切地引导她看。
幺妹的眼睛渐渐地亮了,亮了……煞白的脸颊渐渐红润起来……终于,她眼睛放光,面飞赤霞,口中发出清晰而快乐的声音:“良民证,我找到良民证了。你们看,船来了。快,快,我要上船去了……”
幺妹的脸上现出了奇异的微笑,随后她慢慢地阖上了眼帘,满意地舒出了最后一口气。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