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轮回
水里的村庄
湖下面,有条奔腾了亿万年的长河。
长河是一根滚烫的血管,穿过崇山峻岭,用全部的母性,全部的温柔,滋润子孙后人。它的两岸,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烟稠密。古老的村落,优美如唐诗汉赋。石拱桥轻轻托起了农耕岁月,墙壁上爬满日锈斑。青幽幽的鱼鳞瓦,恰如一页页羊皮书,记载着世代相传的美丽传说。
晨雾里,响起呵欠声、开门声、说笑声。
牛哞狗叫,沉睡的村落生动起来。
农家的日子,眼皮一睁,就去忙衣食,汉子烧荒女采茶,从来不敢荒废了光阴。秋风吹来,野菊花黄了,枫叶红了,稻谷进仓,红芋落窖,把日子打发过去,该过年了。打豆腐熬糖,砸糍粑酿酒,给娃儿缝件新衣棠,给女人买只银耳环,给汉子做双棉暖鞋。然后舀半碗米汤,往门板上张贴黑脸的尉迟恭和红脸的秦叔宝。又跑进祠堂去,放一挂千鞭,好叫祖宗晓得,儿孙的日子过得不错!从圈里拽出肥猪,杀了。煮一锅“旺子汤”,村子里挨家挨户送一碗,都说鲜!酱红色的老腊肉,从春吃到冬。
冬天前脚走,又要做阳春了。
日子就这么日复一日的往前延伸。
不知几时,村落里响起爆竹声。张家的女儿长熟了,温柔如一泓山泉;李家的儿郎长壮了,结实如一块岩石。他们在爆竹声中,凑成了一份红尘烟火。山泉将日夜与岩石厮守,生儿育女,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若干年前,十万大军在峡谷口集结,筑起一道大坝。长河被锁住了,她的路断了,只能静养在山谷里,滚烫的血开始冷却,灵巧的躯体日见丰腴。终于,她分娩出一个名叫花亭湖的女儿。
十万库区百姓,奉命迁徙。两只箩筐,一只装衣被,一只装粗粮;那辆吱吱呀呀的鸡公车,推着娃儿和老人。他们从泥土里拔出生了根的双脚,哭拜过祖先的坟茔,赤脚草鞋,上路了。十万人啊,一条与天地相连的血肉之河,在血色黄昏里流出峡谷,流向陌生与凄惶。
花亭湖在一天天长大,山崖是她的筋骨,泥土是她的肤肌。山草树木,是她飘逸的长发;日月星辰,是她的兄弟姐妹;蓝天白云,是她的情人;三尺长的锦鲤,是她香艳的灵魂。
只是我不知道,水里的村庄还在吗?挂在屋檐下的红辣椒和老虎鞋,是否已经风化成灰?比太阳还要红、还要圆的柿子,是否还在秋风里摇曳?拴在栏里的那头老牛,是否在主人的牵挂中,睡成了一副残骸?
湖边人家
临水的崖壁下,那三间土屋,是翠儿的家。
父亲却说,他们的老家在湖水底下,青瓦白墙,雕梁画栋。飞翘的屋角上,悬挂着来自远古的晓风明月。翠儿看不见那幢老房子,她的眼前只有浩淼的湖水,和门外那棵老枫树。树心被岁月掏空了,只剩下一圈坚韧的树皮,支撑起生命的尊严。
父亲很像那棵老枫树。
在翠儿的记忆里,她还有一个家,在几十里外的沙洲上。密密麻麻的红房子里,住满来自库区的移民。翠儿喜欢红房子,喜欢公路上的汽车。那些汽车像鱼一样,在绿色的原野里游弋。某个春日的早晨,父亲用一担箩筐,挑起翠儿和两床棉被,来到山崖下,垒起了三间土屋,也垒起了他对故土的眷恋。
在父亲看来,回到花亭湖,就是回到了祖先的怀抱;飘游的灵魂,才会与厚实的泥土融为一体。父亲上山挖草药,下湖捕捞小鱼小虾,用粗糙的双手,梳理凌乱的岁月。古铜色的肌体上,爬满油亮的汗珠。每一瓣汗珠,都是一枚秋天的果实,散发出香甜的气息。终于,父亲能喝上二两小酒了,咂咂嘴唇,发出心满意足的感叹:翠儿呀,这日子,真是生活在天堂里啊!你呀,是天堂的女儿。
草长莺飞的春夜,翠儿细瘦的身子在悄悄发芽抽条,溪水般娟秀,云雾般洁净。她喂养了几只山羊,学会了织网驾船。开春去湖边掐芦笋,拾野鸭蛋。山草枯黄了,就上山拾毛栗、摘猴楂。坐在石头上擦把汗,随手采两朵野花,插进鬓角里。
翠儿并不快乐,眼里的忧郁如云如雾。
湖外的花花世界,在诱惑她。
恍如一夜之间,对面小岛上突然长满了蘑菇,或黄或红或绿。接着,附近的小岛上,都生长出了这种奇特的蘑菇。父亲说那是遮阳伞。城里人踏着两脚春气,钓鱼来了。钓鱼客有男有女。他们不但撑起遮阳伞,还扎起了帐篷,一住就是好几天。
从春到秋,小岛上从没断过人。
翠儿笑着说,那群红男绿女都是鱼……
钓鱼客
那些年,我神经衰弱,彻夜失眠。
冬季萧瑟而又漫长,我除了读书写作,就是喝酒打牌,整日浑浑懵懵,那条俗不可耐的身子,浸泡在污浊之中。医生建议我去钓鱼,说钓鱼可以令人心神安定。某个夜晚,我在雷鸣中醒来,是春雷。春气一动,则天动地动,山动水动,湖里的鱼也开始动了。将骨子里的慵懒抖落干净,收拾起渔具和帐篷,我跟钓友一道去了花亭湖。
湖水与天际相连,岛屿星罗棋布。
我独独喜欢湖中的一座山丘。
山丘很圆,如一只修行千万年的神龟,浮在水面上,山民们称它为“林家坟”。林家坟四面环水,跟尘俗彻底隔绝。岛上草深没膝,山谷里的风从湖面上刮过,杂草被压趴在地,高高低低的墓碑,便从草丛中裸露出来,很像老天爷种养的庄稼。
我轻轻擦去墓碑上的苔痕,像抚摸筋脉般,抚摸那些开始风化了的名字,想象着当年汉子的剽悍、女子的妖娆。那株枯死了三百年的老树桩,兀立于墓碑后面。水老鸹落在枝杈上,乌黑如铁,尖刺的啼唳,一如安抚亡灵的挽歌。这一刻,我被巨大的悲哀所笼罩。快乐与苦痛、生长与枯衰、富贵与贫贱、生与死,在这里凝固成了冰冷的符号。
我还活着,我是一座在尘世间行走的墓碑。
我在水鸟的鸣叫中醒来,走出帐篷。
对面岛屿上,男男女女的钓鱼客大声呐喊,他们想喊醒沉睡的湖。太阳浮出湖水,裹着湿漉漉的水雾,气球那样往上飘升。山还在梦中,零零星星的村落,隐藏在大山的皱褶里。炊烟却从林子里飞出来了,像一群鸟,从我们的头顶上掠过。
翠儿摇着鸭嘴船,给我们送盒饭,送开水,还有香烟和啤酒。将这些东西递到我们手上时,还送上一张粉盈盈的笑脸。附近十几座小岛上都有钓鱼客,生意全给翠儿家做了。钓鱼客们除了给她钱,还给她鱼。翠儿不白吃人家的鱼,她给钓鱼客们送来咸菜、花生米,还有野鸭蛋。翠儿似乎累了,俯下身子,双手捧起湖水洗脸。她站起身,那张挂着水痕的脸转向墓碑,笑眼弯弯地说,她家祖宗都住在林家坟。
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既生长神灵,也生长如此鲜活的少女。
翌年春天,我们没看到翠儿。
翠儿的父亲登上小岛,伤感地说,人家都讲花亭湖是天堂。这么好的地方,偏偏拴不住女儿的心。女儿这条喂不家的野鱼,游走了,外出打工去了,只怕再也不会回来了。说这话时,老人声音沙哑。
我一直坚守在小岛上,从春到秋,从早到晚。
“咕咚”一声,夕阳坠入湖里,天就黑了。
犬牙交错的远山,幻化为一抹暗淡的青影。雾霭悄无声息,乘着月色流淌过来,将湖水拥入怀抱。浓雾深处,渔歌朦胧如梦。远远近近的小岛上,亮起了灯火。那些从滚滚红尘中走来的钓鱼客,在风清月朗之夜,正在享受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我身后的草丛里,蛙鸣如潮。也许那不是蛙鸣,而是祖先发出的鼾声。钓友在帐篷外挂起风灯,给海碗里倒满啤酒。我们边喝酒,边等候鱼儿咬钩。圆圆的月亮落进海碗里,比海碗还要圆。啤酒和月亮,被我一起喝了下去。
这个春夜,我也许醉了。
我看见智者的身影,悄然从湖面上飘过……
智者的背影
某年某月某日,一条断臂汉子走进了莽莽群山。
立雪断臂,是他最为圣洁的一次洗礼。
汉子芒鞋僧衣,那条健壮的右臂托着瓦钵。他从远古的浑沌中走来,餐风露宿,跨越丛林和溪涧,去寻找智者的禅居。一路上,汉子撮土为佛,垒石为寺,难免遇到毒蛇猛兽,难免遇到世俗的贪婪。轻轻一句“阿弥陀佛”,足以喝退虎豹,荡涤尘埃。
汉子也是一尾鱼啊,他沿着长河弯曲的河堤,溯流而上,游进了河边的村落。在山民们的心里,点亮了那盏智慧的圣灯。接过山民的庄严施舍,他又缓缓往前游去。也许他已经看到,长河的尽头,有那么个地方,“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
汉子离开村落,就这般往前游去了,山风鼓起了他的僧衣。那轮北魏的太阳,苍老得爬满铜锈,撕咬着他疲惫的躯体。他一路播撒菩提的种子,僧袖轻拂,于是就有了“一花五叶”的不朽传奇。他越走越快,风一样飞过群山,穿云破雾,游向苍茫的星空。他双脚踏过的地方,寰宇清澄,华枝春满,鲜花盛开……
若干年后,一颗菩提的种子,在山崖上破土发芽。
那座被世人称为“西风禅寺”的庙宇,在春月秋风中站得太久了,它在等候朝圣者。善男子善女人,在陡峭的山路上,匍匐前行了一千年,终于来到西风禅寺,向法师问禅。法师一笑,默然无言。
黄卷青灯未必是禅,晨钟暮鼓未必是禅,吃斋念佛未必是禅。禅是一缕清风,禅是一弯新月,禅是一杯清茶,禅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禅是随风飞扬的种子,禅是婴儿响亮的啼哭,禅是老祖母镂心刻骨的牵挂。禅是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禅是刹那间的善念。禅是比天地江河更为宽广的包容。
在红尘浊世,禅是一颗平常的心。
禅的家,安在洁净的地方。
西风禅寺已经很老了,依旧披一袭盛唐的袈裟。
殿外那只石狮,日夜听僧众诵经念佛,已经开悟。它低垂眉眼,注视着山脚下那片年轻的湖。此时,暮色四合,夜雾袅袅。湖水在月华里禅定了。石狮在心里感叹道:世人啊,你们费尽心机,寻禅问禅。禅是可寻可问的么?你看那夜雾、那湖水、那只擦着湖面飞过的水鸟,何尝不是禅呢?因为,佛陀千年前的足迹,已经融入了浩淼的湖水。佛陀的肉身,化为朵朵莲花,在水里绽放……
来世做条鱼
九十九条大河,披荆斩棘,一路蜿蜒跌宕,向这里奔来;九十九座大山,穿越风雨雷电,以呵护生命的名义,向这里靠拢。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是湖的母亲和父亲。他们的女儿经过半个世纪的生长发育,已经成熟了,芳名远播,被人誉为天下第一禅湖。女儿学会了给人欢乐,学会了发电和灌溉,学会了善待曾经为她的成长付出过沉重代价的太湖百姓。女儿守身如玉,拒绝庸俗,拒绝亵渎,包括一只塑料袋,一根冰棒棍,一声粗野的喝叫……
秋夜,有梵唱声自禅寺飘落,天地寂静。
我闻到了湖水的气味,闻到了青草的气味,闻到了稻谷和果实的气味。我听到了鱼儿的私语,听到了群山粗重的呼吸,听到了薄云磨擦月亮时发出的声响。露水洒落在帐篷上,轻柔如王昭君幽怨的叹息。真静啊,我想把自己的灵魂栽进湖边泥土里,好让它在来年的春雨中破土发芽,成长为一棵树,一株竹,一根草,饱吸天地日月的精华。一座在尘俗中奔走的墓碑,是活不过一根草的。草有第二个、第三个春天,墓碑没有。
日出三竿,送水送饭的来了,依旧是只鸭嘴船,依旧是个女子。女子丰腴的身子,如一枚熟透了的浆果。女子说,她“拐”了个山东汉子做老公,拦了一截湖汊,用网箱养鱼。女子遥指不远处的那座山崖,说家里盖起楼房了,她父亲总算享上福了。那棵老枫树还在,枝头开满雪白的花,是白鹭。
我知道女子是翠儿,这尾鱼,又游回来了。
翠儿身后,破碎的湖水复而平洁如镜。
在佛的眼里,我是一颗露珠,将随着初升的朝阳悄然寂灭;在老天爷的眼里,我是一只虫蚁,日日夜夜,年年岁岁,为生计奔波。只有我自己清楚,我是红尘里的一滴眼泪,坠落尘埃后,一颗心碎为八瓣。我累了,只想在禅湖里,将世俗之心清洗干净,将污浊的躯体清洗干净,然后回到母腹,让生命开始新的轮回。
来生,我愿做禅湖里的一尾母鱼,了无烦苦,干干净净。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去寻找我的夫君;在绿茵茵的水草里,繁衍我的后代。月明之夜,我会率领浩浩荡荡的氏族,游往山崖下,聆听佛祖说法。
梵音盈耳,菩提一心,该是多么快乐!
湖下面,有条奔腾了亿万年的长河。
长河是一根滚烫的血管,穿过崇山峻岭,用全部的母性,全部的温柔,滋润子孙后人。它的两岸,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烟稠密。古老的村落,优美如唐诗汉赋。石拱桥轻轻托起了农耕岁月,墙壁上爬满日锈斑。青幽幽的鱼鳞瓦,恰如一页页羊皮书,记载着世代相传的美丽传说。
晨雾里,响起呵欠声、开门声、说笑声。
牛哞狗叫,沉睡的村落生动起来。
农家的日子,眼皮一睁,就去忙衣食,汉子烧荒女采茶,从来不敢荒废了光阴。秋风吹来,野菊花黄了,枫叶红了,稻谷进仓,红芋落窖,把日子打发过去,该过年了。打豆腐熬糖,砸糍粑酿酒,给娃儿缝件新衣棠,给女人买只银耳环,给汉子做双棉暖鞋。然后舀半碗米汤,往门板上张贴黑脸的尉迟恭和红脸的秦叔宝。又跑进祠堂去,放一挂千鞭,好叫祖宗晓得,儿孙的日子过得不错!从圈里拽出肥猪,杀了。煮一锅“旺子汤”,村子里挨家挨户送一碗,都说鲜!酱红色的老腊肉,从春吃到冬。
冬天前脚走,又要做阳春了。
日子就这么日复一日的往前延伸。
不知几时,村落里响起爆竹声。张家的女儿长熟了,温柔如一泓山泉;李家的儿郎长壮了,结实如一块岩石。他们在爆竹声中,凑成了一份红尘烟火。山泉将日夜与岩石厮守,生儿育女,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若干年前,十万大军在峡谷口集结,筑起一道大坝。长河被锁住了,她的路断了,只能静养在山谷里,滚烫的血开始冷却,灵巧的躯体日见丰腴。终于,她分娩出一个名叫花亭湖的女儿。
十万库区百姓,奉命迁徙。两只箩筐,一只装衣被,一只装粗粮;那辆吱吱呀呀的鸡公车,推着娃儿和老人。他们从泥土里拔出生了根的双脚,哭拜过祖先的坟茔,赤脚草鞋,上路了。十万人啊,一条与天地相连的血肉之河,在血色黄昏里流出峡谷,流向陌生与凄惶。
花亭湖在一天天长大,山崖是她的筋骨,泥土是她的肤肌。山草树木,是她飘逸的长发;日月星辰,是她的兄弟姐妹;蓝天白云,是她的情人;三尺长的锦鲤,是她香艳的灵魂。
只是我不知道,水里的村庄还在吗?挂在屋檐下的红辣椒和老虎鞋,是否已经风化成灰?比太阳还要红、还要圆的柿子,是否还在秋风里摇曳?拴在栏里的那头老牛,是否在主人的牵挂中,睡成了一副残骸?
湖边人家
临水的崖壁下,那三间土屋,是翠儿的家。
父亲却说,他们的老家在湖水底下,青瓦白墙,雕梁画栋。飞翘的屋角上,悬挂着来自远古的晓风明月。翠儿看不见那幢老房子,她的眼前只有浩淼的湖水,和门外那棵老枫树。树心被岁月掏空了,只剩下一圈坚韧的树皮,支撑起生命的尊严。
父亲很像那棵老枫树。
在翠儿的记忆里,她还有一个家,在几十里外的沙洲上。密密麻麻的红房子里,住满来自库区的移民。翠儿喜欢红房子,喜欢公路上的汽车。那些汽车像鱼一样,在绿色的原野里游弋。某个春日的早晨,父亲用一担箩筐,挑起翠儿和两床棉被,来到山崖下,垒起了三间土屋,也垒起了他对故土的眷恋。
在父亲看来,回到花亭湖,就是回到了祖先的怀抱;飘游的灵魂,才会与厚实的泥土融为一体。父亲上山挖草药,下湖捕捞小鱼小虾,用粗糙的双手,梳理凌乱的岁月。古铜色的肌体上,爬满油亮的汗珠。每一瓣汗珠,都是一枚秋天的果实,散发出香甜的气息。终于,父亲能喝上二两小酒了,咂咂嘴唇,发出心满意足的感叹:翠儿呀,这日子,真是生活在天堂里啊!你呀,是天堂的女儿。
草长莺飞的春夜,翠儿细瘦的身子在悄悄发芽抽条,溪水般娟秀,云雾般洁净。她喂养了几只山羊,学会了织网驾船。开春去湖边掐芦笋,拾野鸭蛋。山草枯黄了,就上山拾毛栗、摘猴楂。坐在石头上擦把汗,随手采两朵野花,插进鬓角里。
翠儿并不快乐,眼里的忧郁如云如雾。
湖外的花花世界,在诱惑她。
恍如一夜之间,对面小岛上突然长满了蘑菇,或黄或红或绿。接着,附近的小岛上,都生长出了这种奇特的蘑菇。父亲说那是遮阳伞。城里人踏着两脚春气,钓鱼来了。钓鱼客有男有女。他们不但撑起遮阳伞,还扎起了帐篷,一住就是好几天。
从春到秋,小岛上从没断过人。
翠儿笑着说,那群红男绿女都是鱼……
钓鱼客
那些年,我神经衰弱,彻夜失眠。
冬季萧瑟而又漫长,我除了读书写作,就是喝酒打牌,整日浑浑懵懵,那条俗不可耐的身子,浸泡在污浊之中。医生建议我去钓鱼,说钓鱼可以令人心神安定。某个夜晚,我在雷鸣中醒来,是春雷。春气一动,则天动地动,山动水动,湖里的鱼也开始动了。将骨子里的慵懒抖落干净,收拾起渔具和帐篷,我跟钓友一道去了花亭湖。
湖水与天际相连,岛屿星罗棋布。
我独独喜欢湖中的一座山丘。
山丘很圆,如一只修行千万年的神龟,浮在水面上,山民们称它为“林家坟”。林家坟四面环水,跟尘俗彻底隔绝。岛上草深没膝,山谷里的风从湖面上刮过,杂草被压趴在地,高高低低的墓碑,便从草丛中裸露出来,很像老天爷种养的庄稼。
我轻轻擦去墓碑上的苔痕,像抚摸筋脉般,抚摸那些开始风化了的名字,想象着当年汉子的剽悍、女子的妖娆。那株枯死了三百年的老树桩,兀立于墓碑后面。水老鸹落在枝杈上,乌黑如铁,尖刺的啼唳,一如安抚亡灵的挽歌。这一刻,我被巨大的悲哀所笼罩。快乐与苦痛、生长与枯衰、富贵与贫贱、生与死,在这里凝固成了冰冷的符号。
我还活着,我是一座在尘世间行走的墓碑。
我在水鸟的鸣叫中醒来,走出帐篷。
对面岛屿上,男男女女的钓鱼客大声呐喊,他们想喊醒沉睡的湖。太阳浮出湖水,裹着湿漉漉的水雾,气球那样往上飘升。山还在梦中,零零星星的村落,隐藏在大山的皱褶里。炊烟却从林子里飞出来了,像一群鸟,从我们的头顶上掠过。
翠儿摇着鸭嘴船,给我们送盒饭,送开水,还有香烟和啤酒。将这些东西递到我们手上时,还送上一张粉盈盈的笑脸。附近十几座小岛上都有钓鱼客,生意全给翠儿家做了。钓鱼客们除了给她钱,还给她鱼。翠儿不白吃人家的鱼,她给钓鱼客们送来咸菜、花生米,还有野鸭蛋。翠儿似乎累了,俯下身子,双手捧起湖水洗脸。她站起身,那张挂着水痕的脸转向墓碑,笑眼弯弯地说,她家祖宗都住在林家坟。
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既生长神灵,也生长如此鲜活的少女。
翌年春天,我们没看到翠儿。
翠儿的父亲登上小岛,伤感地说,人家都讲花亭湖是天堂。这么好的地方,偏偏拴不住女儿的心。女儿这条喂不家的野鱼,游走了,外出打工去了,只怕再也不会回来了。说这话时,老人声音沙哑。
我一直坚守在小岛上,从春到秋,从早到晚。
“咕咚”一声,夕阳坠入湖里,天就黑了。
犬牙交错的远山,幻化为一抹暗淡的青影。雾霭悄无声息,乘着月色流淌过来,将湖水拥入怀抱。浓雾深处,渔歌朦胧如梦。远远近近的小岛上,亮起了灯火。那些从滚滚红尘中走来的钓鱼客,在风清月朗之夜,正在享受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我身后的草丛里,蛙鸣如潮。也许那不是蛙鸣,而是祖先发出的鼾声。钓友在帐篷外挂起风灯,给海碗里倒满啤酒。我们边喝酒,边等候鱼儿咬钩。圆圆的月亮落进海碗里,比海碗还要圆。啤酒和月亮,被我一起喝了下去。
这个春夜,我也许醉了。
我看见智者的身影,悄然从湖面上飘过……
智者的背影
某年某月某日,一条断臂汉子走进了莽莽群山。
立雪断臂,是他最为圣洁的一次洗礼。
汉子芒鞋僧衣,那条健壮的右臂托着瓦钵。他从远古的浑沌中走来,餐风露宿,跨越丛林和溪涧,去寻找智者的禅居。一路上,汉子撮土为佛,垒石为寺,难免遇到毒蛇猛兽,难免遇到世俗的贪婪。轻轻一句“阿弥陀佛”,足以喝退虎豹,荡涤尘埃。
汉子也是一尾鱼啊,他沿着长河弯曲的河堤,溯流而上,游进了河边的村落。在山民们的心里,点亮了那盏智慧的圣灯。接过山民的庄严施舍,他又缓缓往前游去。也许他已经看到,长河的尽头,有那么个地方,“山似一尊佛,佛似一座山”。
汉子离开村落,就这般往前游去了,山风鼓起了他的僧衣。那轮北魏的太阳,苍老得爬满铜锈,撕咬着他疲惫的躯体。他一路播撒菩提的种子,僧袖轻拂,于是就有了“一花五叶”的不朽传奇。他越走越快,风一样飞过群山,穿云破雾,游向苍茫的星空。他双脚踏过的地方,寰宇清澄,华枝春满,鲜花盛开……
若干年后,一颗菩提的种子,在山崖上破土发芽。
那座被世人称为“西风禅寺”的庙宇,在春月秋风中站得太久了,它在等候朝圣者。善男子善女人,在陡峭的山路上,匍匐前行了一千年,终于来到西风禅寺,向法师问禅。法师一笑,默然无言。
黄卷青灯未必是禅,晨钟暮鼓未必是禅,吃斋念佛未必是禅。禅是一缕清风,禅是一弯新月,禅是一杯清茶,禅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禅是随风飞扬的种子,禅是婴儿响亮的啼哭,禅是老祖母镂心刻骨的牵挂。禅是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禅是刹那间的善念。禅是比天地江河更为宽广的包容。
在红尘浊世,禅是一颗平常的心。
禅的家,安在洁净的地方。
西风禅寺已经很老了,依旧披一袭盛唐的袈裟。
殿外那只石狮,日夜听僧众诵经念佛,已经开悟。它低垂眉眼,注视着山脚下那片年轻的湖。此时,暮色四合,夜雾袅袅。湖水在月华里禅定了。石狮在心里感叹道:世人啊,你们费尽心机,寻禅问禅。禅是可寻可问的么?你看那夜雾、那湖水、那只擦着湖面飞过的水鸟,何尝不是禅呢?因为,佛陀千年前的足迹,已经融入了浩淼的湖水。佛陀的肉身,化为朵朵莲花,在水里绽放……
来世做条鱼
九十九条大河,披荆斩棘,一路蜿蜒跌宕,向这里奔来;九十九座大山,穿越风雨雷电,以呵护生命的名义,向这里靠拢。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是湖的母亲和父亲。他们的女儿经过半个世纪的生长发育,已经成熟了,芳名远播,被人誉为天下第一禅湖。女儿学会了给人欢乐,学会了发电和灌溉,学会了善待曾经为她的成长付出过沉重代价的太湖百姓。女儿守身如玉,拒绝庸俗,拒绝亵渎,包括一只塑料袋,一根冰棒棍,一声粗野的喝叫……
秋夜,有梵唱声自禅寺飘落,天地寂静。
我闻到了湖水的气味,闻到了青草的气味,闻到了稻谷和果实的气味。我听到了鱼儿的私语,听到了群山粗重的呼吸,听到了薄云磨擦月亮时发出的声响。露水洒落在帐篷上,轻柔如王昭君幽怨的叹息。真静啊,我想把自己的灵魂栽进湖边泥土里,好让它在来年的春雨中破土发芽,成长为一棵树,一株竹,一根草,饱吸天地日月的精华。一座在尘俗中奔走的墓碑,是活不过一根草的。草有第二个、第三个春天,墓碑没有。
日出三竿,送水送饭的来了,依旧是只鸭嘴船,依旧是个女子。女子丰腴的身子,如一枚熟透了的浆果。女子说,她“拐”了个山东汉子做老公,拦了一截湖汊,用网箱养鱼。女子遥指不远处的那座山崖,说家里盖起楼房了,她父亲总算享上福了。那棵老枫树还在,枝头开满雪白的花,是白鹭。
我知道女子是翠儿,这尾鱼,又游回来了。
翠儿身后,破碎的湖水复而平洁如镜。
在佛的眼里,我是一颗露珠,将随着初升的朝阳悄然寂灭;在老天爷的眼里,我是一只虫蚁,日日夜夜,年年岁岁,为生计奔波。只有我自己清楚,我是红尘里的一滴眼泪,坠落尘埃后,一颗心碎为八瓣。我累了,只想在禅湖里,将世俗之心清洗干净,将污浊的躯体清洗干净,然后回到母腹,让生命开始新的轮回。
来生,我愿做禅湖里的一尾母鱼,了无烦苦,干干净净。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去寻找我的夫君;在绿茵茵的水草里,繁衍我的后代。月明之夜,我会率领浩浩荡荡的氏族,游往山崖下,聆听佛祖说法。
梵音盈耳,菩提一心,该是多么快乐!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