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小记
那年那日,寻着一街的姜糖香气,追着一街银饰的光亮与叮当,就那样迷失在小小边城的绿山绿水中,不去想从何处来,也不去想到何处去……
边城人
那年那日,终于登上火车,经怀化,去凤凰。
行前,好友皱着眉说:那线路不顺,是个死胡同,怎么进去,怎么出来。走那么远,只能去那一个地方……那路啊,就像湖南人一样执拗。
我还是去了。我的心思一如湖南人。
凌晨四点到怀化,夜气袭来,幽深如水。毋需费力便找到长途汽车站,憧憧暗影中,见二十多辆中巴一动不动卧在那里,都还在梦中吧。一辆挨一辆看过去,很快找到“怀化——凤凰”的车,接着又去找卖票的地方。
整个大院一片黢黑,只门口一间小屋有灯如豆。走过去,模糊中见窗上有字:售票时间——六点。
再等。偌大院子里只我们二人。举头望去,星空高远,如靛,至今犹记。
挨到六点,一个汉子从里屋出来,不辨年龄,线条粗粗硬硬的,睡眼惺忪,一头乱发。
递钱进窗口:去凤凰。
那汉子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沈从文?
颇为意外,旋即,一笑:对,沈从文……
那惺忪睡眼也漾出一丝笑意,又说:六点五十发车,还早,站外有卖早点的,去吃吧,不会误的。
接过窗口递出的票,连同那份温情。还是那惺忪睡眼,还是那一头乱发,却分明柔和了许多。
我被打动了。某年某日凌晨,在小小怀化城,因为沈从文,我记住了那惺忪睡眼,那一头乱发。
那天的几个小时,路一直在绿色中蜿蜒,车一直在绿色中颠簸。记得过一片山水时,窗外,路边,有两介小童正踽踽而行,一前一后,双肩背重重地趔到屁股蛋子上。车身擦过时,小童捩过头来看。我望见两双黑黑的眼眸,溪水般清亮,不由心里问了声:孩子,长大以后,还会记得沈从文先生吗?
会的吧……
那年那日已渐行渐远,那汉子,那小童,连同那片绿山绿水,于我,却从不曾离去。
寻找翠翠与箫箫
入夜,下雨了。菲菲细雨中,又去了街上。
深秋的细雨像雾像风,飘飘洒洒地在身前身后轻声细语着,感觉便忽然错位,仿佛是走进了春天。
夜色迷蒙着。江影朦胧,人影朦胧,细雨中的小小边城比白天又多了几分神秘。不知何时,仿佛只在转身间,满江的红灯笼竟刷地一下全亮起来了,天上地下的红成一片。这时的沱江,就像一个全身挂满了银铃银环银佩的苗家女,一路叮当作响,一路欢歌笑语,一路闪亮如银。霓虹明灭着,大红的灯笼热热闹闹地左顾右盼着,光影错落下的吊脚楼越发地风姿绰约了。
街是老街,长长的一条街。脚下是青石板路,高高低低,坑坑洼洼,装满了老旧的沧桑,述说着牵人魂魄的陈年往事。街两边是店铺,大大小小,挤挤挨挨,花花哨哨。有的店铺门前坐一女子,着苗家服饰,手中一件绣品,针来线往,心无旁骛。有的门前坐一土家妇人,手中竹条翻飞,身后是高高摞起的竹编。
随意地看去,一只绣品,一件银饰,一个面具,一条幡号,还有满街游荡着的姜糖味儿,甚至那江边的渡口,坍颓的一角城墙,全都让人想起这座小小边城曾经有过的翠绿与清俊,桀傲与杀气。
那晚,我魂一样在沱江边走来走去,细雨雾一样漫过面颊,这才记起,原是想再来寻找翠翠与箫箫的。白天,曾在一家名曰翠翠饭庄的吊脚楼里吃过饭,便凭了记忆寻去。还在,高高的吊脚楼上已是灯火阑珊,“翠翠们”累了一天,该歇了吧。
至于箫箫,则是白天见过的一家旅社,却是寻来寻去不得见。越是不见,越是想找,脚下也不知不觉急促起来。
绕过一个屋角,又一个屋角,还是不见。
又转过一个街角,忽然有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就是这个街角,就是这面墙,白天,曾在这里见到一个卖虾皮的小女孩。女孩十二三岁,生得单薄秀气,凌乱的头发,细细的小辫儿,衣着很旧了,裤脚高高地吊在脚踝以上,露出一截细细的腿弯。女孩手中端着一只竹笸,里边盛着新鲜的虾皮。像是害羞,她不叫卖,也不出声,就那么靠墙站着,端着大大的竹笸,一动不动,一双大大的眼睛楚楚地望着过往行人。忽然就觉得她似曾相识,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三三、夭夭,抑或箫箫们,就该是这模样吧。
终于没能找见箫箫旅社。不知是“箫箫”隐在了夜色中,还是那“箫箫”不过我白天的一个幻象,真的是说不清了。
夜晚的老街上,最惹眼的是酒吧,迷离的灯光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片片温馨与浪漫,虚无与神秘。
走过一个门前挂满了可乐瓶子的酒吧,里边很冷清,只有一个女孩,一袭白衣,像一片花瓣飘落在那里,轻盈,静谧。很晚时又从那酒吧门前走过,那一片花瓣还在,女孩凝神坐在原木的条桌前,面前放着一个“本本”……
回到住所,已经很晚了。雨还在下,依然是像雾像风般飘洒。
那夜,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里,有河灯点点,有更夫声声,还有翠翠、箫箫,以及酒吧里那如花瓣样清新的女孩……
沱江之上
走在凤凰街上,不时会被问到:坐船吗?坐船吗?……这声音总在身前身后追着你,锲而不舍地贴着你,几天下来,竟不由生出几许歉疚,仿佛不坐船便很是对不住凤凰。
原也是打算坐船游沱江的,可又不愿同许多不相识的人一道被塞进一条船,热闹虽热闹,终不如安静地坐上一条小船,望望青山,瞧瞧绿水,想想心事,多好。
还是放弃了北门外嘈杂的码头。躲闪过一路“坐船吗”的拦截,沿沱江向下走去。
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妇人,身材敦实,长眉细眼。那妇人一路跟随,不离不弃,一路给我们讲回龙阁,讲沈从文,讲夺翠楼,讲黄永玉,讲凤凰的山山水水……终于不好意思了,坐了她的船。
妇人领我们到江边,唤过一条船,船上一条汉子,一介小童。汉子瘦巴巴的,精黑。小童很拘谨,圆圆脸,胖嘟嘟腮,一双眼睛细长细长,很像那妇人,是母子俩吗。
一上船便要掏钱,被汉子拦住:不急不急。直到下船,再次将钱递过,那汉子仍不接,只说,丢到那边就行。把钱小心放到船头,再三声明,钱放这里了啊。好,好,汉子只顾做手中的活,竟始终不曾去看一眼那钱。
我们游的是半条沱江,虹桥以上是不准个体小船行走的。那也不遗憾,感觉还是比坐那些花红柳绿的大船要好。
小船在沱江上悠闲地行走着。水草绿绿的,这里那里,全凭了兴致,或温婉地逶迤,或跳跃着精神,时而无声地潜入水中,时而嬉闹着冒出水面。到处是绿绿的水草,沱江能不绿吗?
我坐在船边,与沱江只隔着一面薄薄的船板。手伸进江水中,终于亲密接触了,绿绿的水柔柔地从指间滑过,像抚着一匹早年间上好的绸缎。遇江水清浅处,水底石头清晰可见,想探了身去拣,却又可望不可即,看着近,离得远。
汉子说:靠江边水浅,那边,江水深处有二十多米嘞。
江上,不时有船划过。身着苗家服饰的妹子,正一问一答地同船上的客人在对歌。
江边,有妇人在淘米,江水一波一波地划了开来,圆圆的竹篮搅醒了绿绿的沱江。又不时见洗衣的妇人,用木槌捣衣,上上下下,起落有声。远远近近,有鸭子在戏水,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白毛凫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便是沈从文笔下那条灵性悸动的江水吧。恍惚中,仿佛见翠翠同爷爷正行走在江边的河街上,又仿佛那独眼水保正躬身钻出江边停靠的大船,还有碾房的三三、油坊的阿黑、城墙下的老战兵、下江的水手、吊脚楼上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大臀妇人等等,等等,一个个全都活脱脱地跳了出来,同我一起在这山这水间行走着,言语着,喜怒哀乐着……
一只水鸟贴着水面飞了过去,阳光下,翅膀金子一般,亮亮地剪碎了一江绿水。
又见沈从文
到凤凰是一定要去拜谒从文先生墓的。
早早地,便出东门,过回龙阁,沿江下行。
一条窄窄长长的河街,沿沱江一边多为旅店,高高低低,两层或三层的吊脚楼。长街的另一边是山,深深的大山,远远的望去,一山一山密密麻麻的大杉树浓郁着逼人的深绿。
已经走出很远了,按图索骥,拐向山坡一面。路口有卖花草的,想是为祭奠者用,多为野花野草,不识其名姓,只认出其中一种似满天星,便买了,捧在手中,白白碎碎的一蓬。
树丛太茂盛,拐上去之后便没路了,没有了路,便不得要领了,只好在这方圆之地爬上爬下。绕了好一阵,还是不见墓地,不免气馁。停下来喘气,就见前边有四五个年轻人也在上上下下地绕,想必也是在寻找先生墓地吧。那几人爬上爬下的折腾了半天,最后还是离去了,边走边回头,不住地自言自语,一脸失望。
也像他们一样地离去?当然不。于是又绕来绕去地找,还是寻不见。见不远处有人在和泥抹房,跑过去问:沈从文先生墓地在哪里啊?那人抬手一指:那不是嘛。
顺手指望去,仿佛突然显现,一块大石头就兀立在我们刚才走过的那面山坡上。奇怪,刚才怎么没看见呢。记得那几位失望离去的旅人就手抚着那块大石头绕前绕后地绕了半天,却终是视而不见。什么叫无缘对面不相识,这便是。
墓地并无坟冢,狭长的草坪上立一块五彩石,一人多高,未经雕琢,本来面目,亦如先生。石头正面镌刻的十六字是先生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头背面是妻妹张充和为先生题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墓碑右前方竖一块石碑,上面是黄永玉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想先生这一生一世,真就是一部传奇呢。
那天,在先生墓地坐了很久,不忍离去。
返回时过虹桥,一眼瞥见街边有一清癯老者正扶杖而立。老者个子不高,极清爽,极洁净,棕色绒线帽,裤角扎玄色腿带,阅尽人世沧桑,却面目温文,卓然,如塑。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还是一眼便将老者从嘈杂的街景中剔了出来,仿佛早就相识。走出很远,又回头去看,老者犹在,依然如塑。突发奇想,是沈从文先生回故乡了吗……
后来几天,又几次过街边,再不曾见那清癯老者,不觉恍惚,那日所见,是幻觉,抑或一个梦?但于我,那老者,是真真切切塑在我心里了。
那山那水那边城
今天,一定要去寻找城门了。我对自己说。
在凤凰的几天,一向方位感极强的我总是为东西南北的方向所困扰。
其实我的不辨东西非我之愚,实在是那小小边城有着太多的与众不同。这小城,原本一个用粗糙的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且又斜斜地由西北及东南背山面水而卧,因此想要寻找绝对的南北与西东自然需得费些气力了。
比如,街面虽不宽,却总是走着走着就不辨东西了。不时会有一道道行色各异的小巷从背后闪出来,且有清风从小巷深处柔柔地吹过来,牵着你的手,于是不由自主地转身,走过去,探了头去看,一条绿绿的沱江跳了出来,仿佛有潺潺流水没过脚面。然后,便鬼使神差地沿沱江走了下去,再不想离开。却不料走着走着,竟不知何时又转回到摩肩接踵的老街,因为一片青瓦流檐的老屋拽住了你,一条幽深的古巷粘住了你,于是又不知不觉转身,走进那片沧桑,那片沉重,那片曾经的血雨腥风。
北门曰壁辉门,很好找,旅人大多都会记得北门。康熙五十四年建,城楼由大块红砂条石筑就,城门铁皮包裹,圆头大钉密铆其上。远远地望去,依稀见城头上云梯大刀闪过,嘶杀声震耳欲聋,继而又是串串血淋淋的人头,还有一筐筐被割下的耳朵……或许,这红砂石,这大铁钉,就因为见证了几个世纪的腥风血雨,起落沉浮,就因为浸沁了一代又一代边民的热血豪情,才那么红得彪悍,红得沉重,红得撕心裂肺吧。
沿着老街,又找到东门。与北门同年建,原名升恒门,城楼亦砌以大块紫红砂岩,虽不似北门那般雄武,却是更亲切,更贴近。摸一把紫红的砂石,抚一下门上的铁钉,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边民的古道热肠中。
后来又穿过虹桥,步出城东。走着走着,迎面见两座小小城楼,一曰东关门,一曰迎曦门,均为清嘉庆十二年建。其中一座为极为罕见的半边拱,虽几近破败,却风韵不减当年,小小城楼上座一间木结构厅堂,木板老旧得早已不辨颜色,但百转千回的窗棂却是依然完好,窗扉半开,任风过尔。
城楼一侧靠山,砌以大块红砂石。想也没想就攀援而上,坐下,远远近近地望了起来。望了又望,只望见满眼的绿,除了绿,还是绿。望着望着,望得我也满头满脸的绿了,仿佛我已不复存在,仿佛世间从来就没有过我,仿佛我已不再是我,仿佛我也成了一棵树,一株草,一片山,一汪水,一点绿,融进这绿山绿水绿色的小小边城中。
边城人
那年那日,终于登上火车,经怀化,去凤凰。
行前,好友皱着眉说:那线路不顺,是个死胡同,怎么进去,怎么出来。走那么远,只能去那一个地方……那路啊,就像湖南人一样执拗。
我还是去了。我的心思一如湖南人。
凌晨四点到怀化,夜气袭来,幽深如水。毋需费力便找到长途汽车站,憧憧暗影中,见二十多辆中巴一动不动卧在那里,都还在梦中吧。一辆挨一辆看过去,很快找到“怀化——凤凰”的车,接着又去找卖票的地方。
整个大院一片黢黑,只门口一间小屋有灯如豆。走过去,模糊中见窗上有字:售票时间——六点。
再等。偌大院子里只我们二人。举头望去,星空高远,如靛,至今犹记。
挨到六点,一个汉子从里屋出来,不辨年龄,线条粗粗硬硬的,睡眼惺忪,一头乱发。
递钱进窗口:去凤凰。
那汉子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沈从文?
颇为意外,旋即,一笑:对,沈从文……
那惺忪睡眼也漾出一丝笑意,又说:六点五十发车,还早,站外有卖早点的,去吃吧,不会误的。
接过窗口递出的票,连同那份温情。还是那惺忪睡眼,还是那一头乱发,却分明柔和了许多。
我被打动了。某年某日凌晨,在小小怀化城,因为沈从文,我记住了那惺忪睡眼,那一头乱发。
那天的几个小时,路一直在绿色中蜿蜒,车一直在绿色中颠簸。记得过一片山水时,窗外,路边,有两介小童正踽踽而行,一前一后,双肩背重重地趔到屁股蛋子上。车身擦过时,小童捩过头来看。我望见两双黑黑的眼眸,溪水般清亮,不由心里问了声:孩子,长大以后,还会记得沈从文先生吗?
会的吧……
那年那日已渐行渐远,那汉子,那小童,连同那片绿山绿水,于我,却从不曾离去。
寻找翠翠与箫箫
入夜,下雨了。菲菲细雨中,又去了街上。
深秋的细雨像雾像风,飘飘洒洒地在身前身后轻声细语着,感觉便忽然错位,仿佛是走进了春天。
夜色迷蒙着。江影朦胧,人影朦胧,细雨中的小小边城比白天又多了几分神秘。不知何时,仿佛只在转身间,满江的红灯笼竟刷地一下全亮起来了,天上地下的红成一片。这时的沱江,就像一个全身挂满了银铃银环银佩的苗家女,一路叮当作响,一路欢歌笑语,一路闪亮如银。霓虹明灭着,大红的灯笼热热闹闹地左顾右盼着,光影错落下的吊脚楼越发地风姿绰约了。
街是老街,长长的一条街。脚下是青石板路,高高低低,坑坑洼洼,装满了老旧的沧桑,述说着牵人魂魄的陈年往事。街两边是店铺,大大小小,挤挤挨挨,花花哨哨。有的店铺门前坐一女子,着苗家服饰,手中一件绣品,针来线往,心无旁骛。有的门前坐一土家妇人,手中竹条翻飞,身后是高高摞起的竹编。
随意地看去,一只绣品,一件银饰,一个面具,一条幡号,还有满街游荡着的姜糖味儿,甚至那江边的渡口,坍颓的一角城墙,全都让人想起这座小小边城曾经有过的翠绿与清俊,桀傲与杀气。
那晚,我魂一样在沱江边走来走去,细雨雾一样漫过面颊,这才记起,原是想再来寻找翠翠与箫箫的。白天,曾在一家名曰翠翠饭庄的吊脚楼里吃过饭,便凭了记忆寻去。还在,高高的吊脚楼上已是灯火阑珊,“翠翠们”累了一天,该歇了吧。
至于箫箫,则是白天见过的一家旅社,却是寻来寻去不得见。越是不见,越是想找,脚下也不知不觉急促起来。
绕过一个屋角,又一个屋角,还是不见。
又转过一个街角,忽然有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就是这个街角,就是这面墙,白天,曾在这里见到一个卖虾皮的小女孩。女孩十二三岁,生得单薄秀气,凌乱的头发,细细的小辫儿,衣着很旧了,裤脚高高地吊在脚踝以上,露出一截细细的腿弯。女孩手中端着一只竹笸,里边盛着新鲜的虾皮。像是害羞,她不叫卖,也不出声,就那么靠墙站着,端着大大的竹笸,一动不动,一双大大的眼睛楚楚地望着过往行人。忽然就觉得她似曾相识,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三三、夭夭,抑或箫箫们,就该是这模样吧。
终于没能找见箫箫旅社。不知是“箫箫”隐在了夜色中,还是那“箫箫”不过我白天的一个幻象,真的是说不清了。
夜晚的老街上,最惹眼的是酒吧,迷离的灯光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片片温馨与浪漫,虚无与神秘。
走过一个门前挂满了可乐瓶子的酒吧,里边很冷清,只有一个女孩,一袭白衣,像一片花瓣飘落在那里,轻盈,静谧。很晚时又从那酒吧门前走过,那一片花瓣还在,女孩凝神坐在原木的条桌前,面前放着一个“本本”……
回到住所,已经很晚了。雨还在下,依然是像雾像风般飘洒。
那夜,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里,有河灯点点,有更夫声声,还有翠翠、箫箫,以及酒吧里那如花瓣样清新的女孩……
沱江之上
走在凤凰街上,不时会被问到:坐船吗?坐船吗?……这声音总在身前身后追着你,锲而不舍地贴着你,几天下来,竟不由生出几许歉疚,仿佛不坐船便很是对不住凤凰。
原也是打算坐船游沱江的,可又不愿同许多不相识的人一道被塞进一条船,热闹虽热闹,终不如安静地坐上一条小船,望望青山,瞧瞧绿水,想想心事,多好。
还是放弃了北门外嘈杂的码头。躲闪过一路“坐船吗”的拦截,沿沱江向下走去。
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妇人,身材敦实,长眉细眼。那妇人一路跟随,不离不弃,一路给我们讲回龙阁,讲沈从文,讲夺翠楼,讲黄永玉,讲凤凰的山山水水……终于不好意思了,坐了她的船。
妇人领我们到江边,唤过一条船,船上一条汉子,一介小童。汉子瘦巴巴的,精黑。小童很拘谨,圆圆脸,胖嘟嘟腮,一双眼睛细长细长,很像那妇人,是母子俩吗。
一上船便要掏钱,被汉子拦住:不急不急。直到下船,再次将钱递过,那汉子仍不接,只说,丢到那边就行。把钱小心放到船头,再三声明,钱放这里了啊。好,好,汉子只顾做手中的活,竟始终不曾去看一眼那钱。
我们游的是半条沱江,虹桥以上是不准个体小船行走的。那也不遗憾,感觉还是比坐那些花红柳绿的大船要好。
小船在沱江上悠闲地行走着。水草绿绿的,这里那里,全凭了兴致,或温婉地逶迤,或跳跃着精神,时而无声地潜入水中,时而嬉闹着冒出水面。到处是绿绿的水草,沱江能不绿吗?
我坐在船边,与沱江只隔着一面薄薄的船板。手伸进江水中,终于亲密接触了,绿绿的水柔柔地从指间滑过,像抚着一匹早年间上好的绸缎。遇江水清浅处,水底石头清晰可见,想探了身去拣,却又可望不可即,看着近,离得远。
汉子说:靠江边水浅,那边,江水深处有二十多米嘞。
江上,不时有船划过。身着苗家服饰的妹子,正一问一答地同船上的客人在对歌。
江边,有妇人在淘米,江水一波一波地划了开来,圆圆的竹篮搅醒了绿绿的沱江。又不时见洗衣的妇人,用木槌捣衣,上上下下,起落有声。远远近近,有鸭子在戏水,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白毛凫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便是沈从文笔下那条灵性悸动的江水吧。恍惚中,仿佛见翠翠同爷爷正行走在江边的河街上,又仿佛那独眼水保正躬身钻出江边停靠的大船,还有碾房的三三、油坊的阿黑、城墙下的老战兵、下江的水手、吊脚楼上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大臀妇人等等,等等,一个个全都活脱脱地跳了出来,同我一起在这山这水间行走着,言语着,喜怒哀乐着……
一只水鸟贴着水面飞了过去,阳光下,翅膀金子一般,亮亮地剪碎了一江绿水。
又见沈从文
到凤凰是一定要去拜谒从文先生墓的。
早早地,便出东门,过回龙阁,沿江下行。
一条窄窄长长的河街,沿沱江一边多为旅店,高高低低,两层或三层的吊脚楼。长街的另一边是山,深深的大山,远远的望去,一山一山密密麻麻的大杉树浓郁着逼人的深绿。
已经走出很远了,按图索骥,拐向山坡一面。路口有卖花草的,想是为祭奠者用,多为野花野草,不识其名姓,只认出其中一种似满天星,便买了,捧在手中,白白碎碎的一蓬。
树丛太茂盛,拐上去之后便没路了,没有了路,便不得要领了,只好在这方圆之地爬上爬下。绕了好一阵,还是不见墓地,不免气馁。停下来喘气,就见前边有四五个年轻人也在上上下下地绕,想必也是在寻找先生墓地吧。那几人爬上爬下的折腾了半天,最后还是离去了,边走边回头,不住地自言自语,一脸失望。
也像他们一样地离去?当然不。于是又绕来绕去地找,还是寻不见。见不远处有人在和泥抹房,跑过去问:沈从文先生墓地在哪里啊?那人抬手一指:那不是嘛。
顺手指望去,仿佛突然显现,一块大石头就兀立在我们刚才走过的那面山坡上。奇怪,刚才怎么没看见呢。记得那几位失望离去的旅人就手抚着那块大石头绕前绕后地绕了半天,却终是视而不见。什么叫无缘对面不相识,这便是。
墓地并无坟冢,狭长的草坪上立一块五彩石,一人多高,未经雕琢,本来面目,亦如先生。石头正面镌刻的十六字是先生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石头背面是妻妹张充和为先生题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墓碑右前方竖一块石碑,上面是黄永玉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想先生这一生一世,真就是一部传奇呢。
那天,在先生墓地坐了很久,不忍离去。
返回时过虹桥,一眼瞥见街边有一清癯老者正扶杖而立。老者个子不高,极清爽,极洁净,棕色绒线帽,裤角扎玄色腿带,阅尽人世沧桑,却面目温文,卓然,如塑。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还是一眼便将老者从嘈杂的街景中剔了出来,仿佛早就相识。走出很远,又回头去看,老者犹在,依然如塑。突发奇想,是沈从文先生回故乡了吗……
后来几天,又几次过街边,再不曾见那清癯老者,不觉恍惚,那日所见,是幻觉,抑或一个梦?但于我,那老者,是真真切切塑在我心里了。
那山那水那边城
今天,一定要去寻找城门了。我对自己说。
在凤凰的几天,一向方位感极强的我总是为东西南北的方向所困扰。
其实我的不辨东西非我之愚,实在是那小小边城有着太多的与众不同。这小城,原本一个用粗糙的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且又斜斜地由西北及东南背山面水而卧,因此想要寻找绝对的南北与西东自然需得费些气力了。
比如,街面虽不宽,却总是走着走着就不辨东西了。不时会有一道道行色各异的小巷从背后闪出来,且有清风从小巷深处柔柔地吹过来,牵着你的手,于是不由自主地转身,走过去,探了头去看,一条绿绿的沱江跳了出来,仿佛有潺潺流水没过脚面。然后,便鬼使神差地沿沱江走了下去,再不想离开。却不料走着走着,竟不知何时又转回到摩肩接踵的老街,因为一片青瓦流檐的老屋拽住了你,一条幽深的古巷粘住了你,于是又不知不觉转身,走进那片沧桑,那片沉重,那片曾经的血雨腥风。
北门曰壁辉门,很好找,旅人大多都会记得北门。康熙五十四年建,城楼由大块红砂条石筑就,城门铁皮包裹,圆头大钉密铆其上。远远地望去,依稀见城头上云梯大刀闪过,嘶杀声震耳欲聋,继而又是串串血淋淋的人头,还有一筐筐被割下的耳朵……或许,这红砂石,这大铁钉,就因为见证了几个世纪的腥风血雨,起落沉浮,就因为浸沁了一代又一代边民的热血豪情,才那么红得彪悍,红得沉重,红得撕心裂肺吧。
沿着老街,又找到东门。与北门同年建,原名升恒门,城楼亦砌以大块紫红砂岩,虽不似北门那般雄武,却是更亲切,更贴近。摸一把紫红的砂石,抚一下门上的铁钉,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边民的古道热肠中。
后来又穿过虹桥,步出城东。走着走着,迎面见两座小小城楼,一曰东关门,一曰迎曦门,均为清嘉庆十二年建。其中一座为极为罕见的半边拱,虽几近破败,却风韵不减当年,小小城楼上座一间木结构厅堂,木板老旧得早已不辨颜色,但百转千回的窗棂却是依然完好,窗扉半开,任风过尔。
城楼一侧靠山,砌以大块红砂石。想也没想就攀援而上,坐下,远远近近地望了起来。望了又望,只望见满眼的绿,除了绿,还是绿。望着望着,望得我也满头满脸的绿了,仿佛我已不复存在,仿佛世间从来就没有过我,仿佛我已不再是我,仿佛我也成了一棵树,一株草,一片山,一汪水,一点绿,融进这绿山绿水绿色的小小边城中。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