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的拔节之声
在东方人的视野中,有关竹子的精神传奇数千年来一直高蹈在历史的天空。 竹子不但使中国文化得以彰显,竹子还以绵密的竹节与韧性,与我们的脊柱构成了某种意味深长的联系。被竹子密密围合的四川,人们的智慧与技艺所演绎出来的繁复竹艺,可算是对竹子养育之恩的一种报答。这突出在几个产竹区:川东梁平大竹、川南长宁江安、川西崇庆邛崃。春夏之际,我在大竹县五峰山下,可以清楚听见竹笋的拔节之声。
此地在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即公元700年始置县,因“竹地竹多、竹大”而得名。大竹县并非僻壤,在没有公路的时代,因急事需出入成都,就不是走水路,而是在万县或涪陵登岸,翻越山岭,经大竹县到遂宁再趋成都。1879年,一代大儒王闿运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他正是经过大竹县黄泥塝来到成都的,从此使得蜀中学风大盛,名家辈出。
春雨笼罩下的五峰山空无一人,细微的雨声与嫩竹嘎嘎作响的拔节之声相互缠绕,让一座空山充盈着自然的韵律。穿行其中,竹影婆娑,仿佛有一个背影以绝世轻功踏叶而舞。我想起了那个让本地人难以忘怀的人:破山禅师。
在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的阴历六月十九这天,五峰山下的双拱乡蹇家碥,一个男孩呱呱出世,父亲为其取名蹇栋宇。名字寄托了乡下人的希望。栋宇18岁时结婚,19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怪梦——慈眉善目的长者告诉他:有两个友人明天午时将在五峰山上的小石林与你相会,你务必要去。记住,这是天机,你不能将这事泄露给任何人。
翌日,栋宇独奔五峰山小石林而去。栋宇以前经常在五峰山上游玩,对五峰山上的每个地名烂熟于胸。来到小石林,果然看到一僧一尼闭目打坐。以前这里并没什么和尚与尼姑啊!栋宇正自惊疑时,紧接着发生的事更让他吃惊不已。和尚开口:“海明你来了,阿弥陀佛!从今天起,你就是海明了。”
我想,这故事多半是后人附会的,但来自“梦启”的神力在历史上已经多如牛毛,如同洪秀全落第而高烧昏迷四十余日后,焕然以“天王”的名头徒手升起浓云。反正从这天起,海明开始云游四方,遍访名师,苦研佛经。据说他到湖北的破头山闭关修禅,立誓以七日为限,刻期取证。在闭关到最后一天,他发誓:“悟不悟,性命在今日矣!”竟于中午,信步举足,坠于万丈悬岩之下,将左脚跌伤而豁然开悟。
破山和尚因为源于佛门中影响最大的天童派,最终成为身祧临济、曹洞两宗的一代宗匠。他不仅是明末清初西南以至全国的佛坛领袖,也是一位声名远播的诗人、书法家、绘画大师。
破山和尚在1633年到梁山县(今梁平县,1950年—1953年隶属大竹专区,署大竹县)弘法,修建寺庙双桂堂,广收弟子,弘扬佛法,前后逾30年,使西南地区的佛教兴盛到历史顶点,成为佛教发展史上的“最后活跃及其终结”。双桂堂落成后,方便了破山和尚每年与师兄、师姐在五峰山小石林的相会。为此,破山和尚有一首偈语:“万竹山中无剩言,拟开口处便还拳。连连打彻自家底,胜遇诸方五味禅。”(《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四)
大竹县史料记载说,他们之所以要在小石林相会,是缘于此地有石、竹、兰,石是破山化身,竹是破山师兄的化身,兰则是破山师姐的化身。小石林便被易名为“三友园”。
让我惊心的,还是破山那“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出典。八大王张献忠攻打渝城,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的破山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破山一边吃肉,一边说出了这句话。这是一句多么悲痛的话呀,可惜往往被人们儿戏为诡辩之辞。如佛祖所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心如竹空的破山,其实是以自己的利石,打通了所用的竹节,他承渡了万千人的性命!
置身五峰山的无垠竹海间,一轮一轮的波涛把山巅送往云间。与其说我听到的是拔节之声,不如说是破山打通竹节的拆骨之音,有撼动天灵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