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地质之光》问世前后
1977年10月,徐迟所采写的报道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事迹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在《人民文学》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
在这篇报告文学中,徐迟以诗人的气质,将政论、诗和散文熔于一炉,作品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独具风格。结果文章在1981年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被称为当代地矿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
徐迟成名很早。上世纪50年代他先后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特写。1960年定居武汉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经过十年动乱的苦难岁月之后,徐迟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潮,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其中,包括《地质之光》。
说起徐迟创作《地质之光》这篇报告文学的来历,据知名作家、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回忆,徐迟应该是受了邓小平同志有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讲话的影响,他预感到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了。
1977年7月,作为《人民文学》月刊的编辑,周明邀请徐迟到北京采访数学家陈景润,不久徐迟就写出了为国内各大报刊全文转载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为在全社会倡导重视科技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了良好的舆论准备,也为繁荣报告文学创作开了一个好头。
很快,徐迟有了创作报告文学《地质之光》的念头。
为了采写《地质之光》,徐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是研究“死”的材料。他首先广泛收集并仔仔细细阅读和研究了李四光的著作、讲话记录和有关李四光的资料,中文的,外文的,有二三百万字之多;其中很多是地质学专著。看不懂他就硬钻,或者向专家求教,或者查阅资料。另一方面是掌握“活”的材料。他专程访问了李四光的女儿——金属物理学家李林。
据周明回忆,在他第一次陪徐迟到北京西郊登门拜访李林时,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是1977年8月1日,本来是个晴天,可走到半道儿,老天爷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没带雨具,在路上两个人就淋了个全身湿透,活像两只落汤鸡。李林呢,正站在家门口等。见此情景,她十分感动,对徐迟也有了好感,结果谈得十分融洽而深入。李林向徐迟介绍了许多重要的情况,还将她母亲生前所写的有关她父亲的回忆录全部给徐迟看了,为徐迟全面了解李四光提供了重要资料。
之后,徐迟又到国家地质总局访问了李四光的原秘书,并采访了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了解了李四光的思想、工作和科学成就的某些具体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酝酿和构思,很快,徐迟写出了一个初稿。带着初稿,徐迟再次去拜访李林,并将文章逐段逐句念给李林听,征求李林的意见。李林除发表肯定的意见外,还建议徐迟写写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期间的工作成果。
从李林那里,徐迟又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不久,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一定要找到石油的指示,李四光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地质力学研究的实践经验,作出了新华夏体系的第二沉降带,即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有希望找到石油的判断。1954年,他亲自抓石油勘探,首先抓松辽平原的勘探,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58年发现了大庆长垣构造,从而掀起了惊天动地的大庆油田会战,抱了一个“金娃娃”,拿下了一座大油田。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判断,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听完介绍,徐迟由衷地感慨。
为了深入调查研究,取得更直接的资料和感受,徐迟当即决定到华北油田去!
周明回忆:“当我陪同他驱车前往的时候,在路途上,我忽然发现他的手提包里鼓囊囊地装满了书,其中有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有《毛泽东选集》,还有大量各种版本的李四光的着作。我随意问他:‘都读懂了吧?’他笑了笑说:‘有的攻下来了,有的还正在攻,还需要求教。咱们到油田去,那里老师多的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的。’
“汽车高速地行进在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上,笔直的公路两旁整齐地矗立着高高的白杨树,形成一条美丽的绿色长廊。在车上,徐迟同志的情绪一直很兴奋,他说自己在写《地质之光》时,除了大量学习和研究李四光的地质学著作之外,还着重学习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第五章,这一章是讲自然科学家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想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李四光的主观和客观是如何统一的。当然,在他看来,李四光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的主观与客观是统一得很好的。因为李四光是个唯物主义者,所以他在科学上的判断就比较正确……我们谈着谈着,车子已开进任丘县城。啊,华北油田到了!”
据周明回忆,徐迟在华北油田生活了10天,华北油田这一段生活的补充对他的创作是重要的。就在这10天里,他抓紧一切时间看、听、问,采访一些先进人物,看了一些油田现场,还和几位石油专家作了长谈。晚上他睡在床上就拼命看书,研究资料。他想把这篇文章尽可能写得好一些。他认为,创作创作,就是创新之作。怎么能重复别人的东西呢?文学作品是要有新的东西的,应该给予读者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启示。“地质力学我写了一个新华夏构造体系,三条隆起带,三条沉滞带”,徐迟后来在谈到他这篇报告文学时这么说。
有关专家评论,徐迟作为大家,对于题材的驾驭可谓轻车熟路。他的作品不但有诗的语言和节奏,还有诗的想象和意境,文字生动优美,感情奔放;既富于哲理思考,又充满浓郁诗情,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他写李四光,并没有对人物作全程式的铺写,而是精心截取人物历程中典型断面,挖掘人物最为闪光的美质。
“在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到他内心有一团火!在他一改再改的辛苦劳动下,《地质之光》发表后终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周明先生最后由衷地感慨。